探析汉字“儿童化阐释”的路径——以汉字“耳”为例
张辰奕
摘 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记录着我国社会与文化的发展脉络。同时,识字教育也是儿童教育的重要内容。围绕目前儿童语言文字教学较浅薄化、中华文化传承较单一化等现实问题,本文旨在通过探索“汉字的形义解读”“汉字的多重义项关系与关联字词解读”与“汉字背后的文化解读”这一“三步走”路径,综合运用文字学、文化学方法,“儿童化阐释”汉字的深刻内涵和当代价值,推动汉字教育的创新发展。
关键词:汉字;文字教学;文化
汉字是记载汉语符号的书写体系,其创造与应用反映了中华民族主体思维方式,推进了中华文化的长远发展。而汉字教育便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教育,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汉字工具性意义的同时,也要遵循汉字的文化理念,达到传递文化、整合文化和创生文化的教育目标。当前,汉字教育的对象多为儿童。因此,汉字阐释工作在教学中应贴合儿童特征,生动有趣又不失知识的丰富深刻性。本文将主要以汉字“耳”为例,以期通过具体实例,探讨汉字“儿童化”阐释的创新路径。
一、汉字的形义解读
汉字是表意文字,在造字之时往往会据义构形,因而汉字的“形”与“义”之间紧密相连,也就具备了形义统一的重要特点。许慎(1991)《说文解字》中提及六书理论。在六书中,学界普遍认为“指事、象形、形声、会意”为四种造字方法,这四种造字法下产生的汉字也都证明了汉字的形义统一性。
分析词的本义,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因此,在汉字教学中,教师应当善于借助汉字独特的认知方式,注重字源文化的教学,通过汉字探源工作让儿童更清晰地对汉字的本义有所了解。事实上,在造字之初,汉字的象形属性较为显著,许多汉字最初的模样近似一张简笔画,因此通过视觉上的观察就能大致知道这一汉字的本义,如下图。
图1“眉”的古字 图2“行”的古字 图3“元”的古字
从图1可知,“眉”字的本义指位于眼睛上部的眉毛;从图2可知,“行”字的本义指道路、行道;从图3可知,“元”的本义指人头。
事实上,儿童的认知仍以感知为主,他们对于图画的感知能力相较于文字要更强。所以,在汉字的“儿童化阐释”中,汉字的溯源显得更为重要。通俗一点来说,就是在讲解一个汉字时,教学者应当对汉字进行形义解读,即分析字形,探求本义。
图4 汉字“耳”的发展演变
从汉字“耳”来看,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于“耳”字的解释是:“耳,主听也。”意思是:“耳”,是担当听这一职责的身体器官。
从图4可以看出,在甲骨文时期,“耳”字的字形像一只左耳的外部轮廓。到了金文时期,“耳”字的字形似在具体描摹人耳的形状,相较于甲骨文更加写实。但自战国文字后,“耳”字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地失形。而从隶书开始,汉字就已基本彻底摆脱篆文中遗存的图画意味,汉字的形体结构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象形性也完全失去,成为了由笔画写成的文字。这一现象也就是文字学中的“隶变”。这一改变之下,汉字的书写识别更加的便利简洁,但与此同时许多汉字的本来意义就很难通过简单的字形观察来获取。因此,对于儿童这一抽象思维还较为欠缺的群体,在汉字教学中,如果单看当今楷书的“耳”字,儿童很难将该字与耳朵联系起来。但如果教学者能较好地进行字源教育,再讲授完“耳”字的最初的构形与本义之后,再逐步讲解“耳”字的演变过程,“耳”的意义也就很容易被理解了。
总结来说,在汉字的“儿童化阐释”中,汉字的形义解读应当是必不可少的第一步骤。只有让儿童真正掌握了一个汉字的本义,之后他才能更好地理解该汉字本身的引申意义、关联字词以及该汉字背后的文化内涵。
二、汉字的多重义项关系与关联词、字解读
(一)汉字的多重义项关系与关联词语的解读
在常用汉字中,多义词占据更大的比例。因而在汉字教学中,教学者还应当把汉字的引申义讲解作为汉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一个汉字的引申义与常用词语也是密不可分的。因此,掌握了汉字的多重义项关系与关联词语,学生就能更好地驾驭汉字这一工具,一步步地做到由字组词、由词造句、由句成文,这也是学习汉字最基本的价值。
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汉字教学中所指的本义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能证明的本义。而汉字的引申义,则指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这也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互联网时代下,儿童接收到的信息庞多繁杂,对于某字或某词的第一手认知往往不会是本义或引申义,反而是如谐音梗等一些经过网络改造后的意义,甚而带有了一定的不良消极性。这对于儿童的汉字意义教学是一项较为严峻的阻碍。在汉字儿童教学中,只有以掌握本义的知识为基础,不断探求汉字的引申义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该字古今词义的理解,使学生对词义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这样才会助力学生以简驭繁地掌握词义,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词义系统,对今后的同义词、反义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等复杂的语言学知识点的认识也能够更加深刻。
以汉字“耳”为例。“耳”的本义是指耳朵这一器官,可以直接引申指“像耳朵的东西”,如“木耳”“银耳”“耳机”。在古义中,“耳”的意义则更为丰富,大致有以下几层意义:①通“佴”,居次之义。②表示限制,相当于“而已”。③表转折,相当于“而”。④表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相当于“了”“啊”“也”等。这些意义多为通假、假借之义,与“耳”的本义相差较大。
在具体教学中,教学者应当妥善借助古文典籍,通过典型例句讲解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另外,通过实际的语言资料进行辅助教学也能更好地证明字词意义讲解的真实性与可考性,才能更为准确地认识某字的意义。
相比于汉字的多重义项关系,在儿童的汉字教学中,关联词语的解读更具实用性。儿童对字词的掌握越扎实,其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等也就相应地得到提升。再来看“耳”这个字,与之相关的二字词语有“耳朵”“木耳”“耳蜗”“耳背”等等。在受到汉字形义分析、引申义讲解之后,儿童对这些二字词语的理解也就十分容易了。而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俗语、成语等也大量涌现,与“耳”相关的有“耳濡目染”“洗耳恭听”“不绝于耳”“眼见为实,耳听为虚”“耳旁风”等等,这类相关词语数量多且含义多各不相同,教学者可以适当结合传说故事、古文典籍等进行讲解,从而更便于受众理解。
(二)关联汉字的形义解读
汉字历史悠久,数量庞大,内蕴丰富,这促使着汉字与汉字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其中比较典型的是相同部首间汉字的关联性。许慎的重要功绩之一在于他在《说文解字》中创立了五百四十部,他把9000多个字列入到了540个部首之中。因此,我们很容易理解出相同部首的汉字往往会有着形义间的关联。
《说文解字》对“耳”的解释中,还有一句“凡耳之属皆从耳。”也就是说凡与耳的功能有相关意义的字,都可用“耳”作为表意偏旁。从侧面即可得出,由“耳”作为偏旁的字,其本义也与耳朵有关。如“聆”,“从耳令声”的形声字,本义是听,而听感需要通过耳朵来实现;如“职”,“从耳只声”的形声字,我们常会将其与职业、职位等意义联系起来,但事实上上述意义都是该字的引申义,其本义是“识、记”的意思。段玉裁:“凡言职者,谓其善听也。”故从耳;再如“圣”字,“从耳呈声”的形声字,从简体字的字形来看,我们很难将该字与“耳”联系起来,但通过追本溯源,从甲骨文字形上看,“圣”字由上方的一耳、左下方的一口、右下方的一个朝右侧立的人组成。有猜测表示,在上古时期,既善用耳又善用口的精明人可被称之为“圣人”。这大概与远古时期人们需要通过分辨各种声音来进行狩猎有关。
从以上内容来看,通过讲解与“耳”字关联的汉字,不仅能够加深儿童对于“耳”字的认识,而且能够让儿童对于与“耳”字有关联的一组字有较为深刻的认知。当然,部分关联汉字经过演变后,字形上与“耳”字的联系已经消失,在讲解时教师有时还需要进行古字形的剖析。
综上,在汉字“儿童化阐释”的过程中,教学者需要注重汉字的多重义项关系与关联词、字解读。有利于儿童在识字学习中形成较为完整的汉字系统,对于其逻辑思维、整体思维也有一定程度上的培养与锻炼。
三、汉字背后的文化解读
在王立军等(2012)所著的《汉字的文化解读》一书中,有学者认为:“汉字自古至今一直顽强地坚持自己独特的表意性,始终没有割断同文化的联系,这使得汉字构形文化解读对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定的适用性。”因此,在汉字阐释的内容里,汉字背后的文化阐释也是必要的。在对某一汉字进行“儿童化阐释”时,教学者可以以该汉字为起点,将教学内容扩充至与该字有关的典故、古代文化等。
例如,在对汉字“耳”的文化阐释中,教师可以讲解掩耳盗铃的寓言典故,让孩子懂得自欺欺人的后果;讲解“耳闻不如目见”的警句,强调实际经验与具体实践的重要性;也可讲授“耳顺”这一词语的内蕴,让孩子体会人在不同年龄下的生活态度……除此之外,教师也可继续积极拓展,如延伸至对与“耳”有关的历史名人的介绍,向学生介绍“晋文公重耳”,介绍该名字的由来、晋文公的历史功绩、寒食节的由来等等知识点。
文化知识多而杂,教学者可以借助汉字这一重要工具,对一系列的相关知识进行串联,这样受教育者在接受知识时会更加清晰明了。此外,汉字的文化解读也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推广,增强受众的文化自信。当然,在进行汉字背后的文化解读时,教学者也要做到客观、科学,切忌无限夸大汉字的文化价值,只有在符合汉字、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汉字进行合理利用,汉字的文化解读工作才能行稳致远。
此外,在进行文化解读工作时,教学者还要意识到儿童这一群体的特殊性,要仔细选取出适合儿童的、能引导其形成正确价值观的文化内容。比如,在习近平总书记“两个结合”思想的指引下,教学者不妨将汉字教学与思政教育进行巧妙结合,依据汉字的构字原理和规律进行识字教学,由汉字指向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切实增强孩童的识字、析词能力的同时,使之接受优秀的文化熏陶。这样的结合不仅会有助于汉字文化的深入教学,也能够为当下的思政教育提供新资源、打开新思路。当然,汉字的文化解读工作不能够仅仅局限于课堂里,也可以融入雕版印刷的非遗体验等多种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让孩子们从另一个视角感受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当下我国许多旅游景点、博物馆等文旅场所里也不乏汉字景观,教学者也可以带领儿童进行相关场所的实地寻访考察,在实践中沉浸式、多方位地认识汉字,感受汉字背后的文化力量。
四、结语
汉字之形、之义、之蕴都充满魅力,无论从工具性还是文化性角度来看,汉字都值得被大力地传承与推广。本文通过“汉字的形义解读”“汉字的多重义项关系与关联字词解读”“汉字背后的文化解读”这三步路径,探索了汉字“儿童化阐释”的路径,初步证明了该路径的可行性与挖掘潜力。总的来说,汉字的“儿童化阐释”应从材料出发,详解字形、音义、字际关系和演变历程等,在此基础上阐释汉字与文化的关系,从而达到夯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加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近年来,人们对于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在逐步提高,汉字文化的传播力度也在增强。笔者期盼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更多的创新途径助力汉字教育符合更多群体的需求,推动汉字文化的长远发展。
张辰奕. 探析汉字“儿童化阐释”的路径——以汉字“耳”为例[J]. 汉字文化, 2024,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