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科书生字表选字分析与比较
李虹,王欣萌,刘苗苗,范奕敏,伍新春
摘要:小学语文教科书在识字、写字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统编版教科书的生字数量和具体选字进行系统分析,并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人教版教科书、北师大版教科书、苏教版教科书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统编版教科书的识字量契合该版课程标准的要求,识写比率的年级分布相对合理而平衡;在具体选字方面,统编版教科书的生字表和“300个基本字”的重合度较高,但和“2500个1级常用字”的对应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科书;生字表;汉字教学;写字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国现行的语文课程中,汉字教学主要根据语文教科书课后的生字表顺序进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串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1]作为学生学习汉字的核心依据,小学语文教科书发挥着引领、主导的重要作用。生字表(识字表和写字表)是教师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的主要参照对象和标准,其编排将直接影响学生识字、写字的数量、难度及质量[2]。
由于对汉字学理的认识不同,国内原有的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生字表差异明显。研究表明,在“一纲多本”时期,不同版本的小学语文教科书在生字表的字量[3]、选字[4]、字序安排[5]以及和《课程标准》的对应6上,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2017年9月,小学阶段的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以下简称“统编版教科书”)开始陆续投入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不同版本教科书选字不同所造成的混乱局面,但仍需对统编版教科书选字的科学性进行实证研究。
本研究以统编版教科书为研究对象,对其生字表(识字表和写字表)中的字量、与《课程标准》规定的对应程度以及具体选字情况进行分析,并将此结果和“一纲多本”时期绝大多数学校使用的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以下分别简称人教版教科书、北师大版教科书、苏教版教科书)的生字表编排情况进行比较,总结统编版教科书的生字编排特点,以期在帮助教师深刻理解该版本教科书的设计理念,更新识字、写字教学思路的同时,为教材编写者在今后进一步提高小学语文教科书生字编排的科学性,以及汉字学习的合理性与高效性方面提供参考。
二、生字量分布情况的量化分析
(一)识字表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第二学段(3~4年级)累计认识2500个,第三学段(5~6年级)累计认识3000个”[1]。为探索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识字量达标情况,笔者录入了四个版本48册语文教科书的生字表,对于重复出现的多音字,只计第一次出现时的册数信息,分别统计了各册教科书识字表中的汉字数量。由于统编版教科书和人教版教科书的六年级上、下册只有写字表,没有识字表,故数量为0(见表1)。
表1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各册识字数量(累积)
从识字总量来看,统编版教科书很好地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识字量目标,和人教版教科书的识字量相同,而北师大版教科书和苏教版教科书的识字量较少,在各学段均未达到识字量目标。小学结束时,使用统编版教科书和人教版教科书的学生的累计识字量比使用北师大版教科书和苏教版教科书的学生多百余字。
从年级分布来看,统编版教科书和人教版教科书将小学阶段的识字任务安排在前五年完成,而北师大版教科书和苏教版教科书在六年级仍安排了一定的识字任务。各版本教科书的重点识字时间均集中在第一学段,随后各年级的识字数量逐渐减少,保持学生的识字总量稳定增长。其中,人教版教科书的识字量高峰非常突出,要求学生在一年级下学期认识550个汉字,平均每个上学日需要认识约5个汉字,其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年级或其他版本教科书。相较于人教版教科书,统编版教科书减少了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数量,将识字任务较均匀地分散到各个年级,减轻了新生初入学时对识字的畏难情绪,可以更好地解决幼小衔接的问题。
(二)写字表分析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第一学段会写汉字800个,第二学段累计会写1600个,第三学段累计会写2500个”[1]。为探索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写字数量的分布情况,笔者以相同的方式分析了四个版本教科书写字表中的汉字数量(见表2)。
表2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各册写字数量(累积)
从总量来看,统编版教科书和人教版教科书较好地完成了《课程标准》规定的汉字书写学习任务,而北师大版教科书和苏教版教科书最终未能达标。与识字量的分析结果类似,如果仅考虑课堂正规写字教学的情况,使用北师大版教科书和苏教版教科书的小学毕业生将比使用统编版教科书和人教版教科书的同龄人少学习百余字的书写。
从写字数量的年级分布情况来看,各版本教科书的分布趋势类似:一年级上学期最少,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写字数量随着年级升高而增长,第二学段的数量相对稳定,第三学段的数量逐渐减少,一直持续到六年级结束。相较于其他版本教科书,统编版教科书的写字数量分布最为均匀而稳定,有效避免了某个学期写字学习任务过重或过轻的现象,有利于学生的汉字学习。
(三)识写比率分析
为进一步探究语文教科书识字和写字内容的编排理念,笔者统计、分析了各版本教科书生字表的识写比率。计算公式为:每册的识字数量除以对应的写字数量。结果见表3。
表3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各册识写比率
总体来看,统编版教科书和其他版本教科书的识写比率类似,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渐降低。所有版本教科书第一学段的识写比率均大于1,符合《课程标准》规定的第一学段“多识少写";第二学段的识写比率基本接近1,表现出“识写同步”“识完再写”的趋势。这种编排思路在统编版教科书中体现得尤为统一且稳定。
三、教科书选字和《课程标准》字表的具体用字分析
(一)《课程标准》规定的“300个基本字”在写字表中的数量分布情况
《课程标准》规定,小学语文教科书应将最基础、最核心的“300个基本字”列入写字要求,并在第一学段完成教学。笔者列出了“300个基本字”在各版本教科书写字表中的数量分布情况(见表4)。
整体来看,统编版教科书、人教版教科书和北师大版教科书的目标达成度很高。截至第一学段结束,都已完成96%以上的基本字教学,而苏教版教科书仅完成84%的基本字教学。到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结束时,使用统编版教科书和人教版教科书的学校都能完成《课程标准》规定的所有基本字的教学,使用北师大版教科书的学校仅差1个字(刀),而使用苏教版教科书的学校会少教30个字(车、的、飞、狗、广、和、河、己、交、来、们、面、你、票、全、什、生、时、是、树、说、她、先、心、叶、阴、知、住、自、字)。这30个汉字在口语和书面阅读中都相当常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也可以顺利掌握,但作为语文学习的核心材料,语文教科书的生字表中仍不应该缺少这些基本字。
表4“300个基本字”在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写字表中的数量(累积百分比)分布
(二)《课程标准》规定“2500个1级常用字”在各版本教科书写字表中的数量分布情况
《课程标准》规定,“小学毕业时,学生应会写2500个左右常用字”[1],并列出了2500个1级常用字表。以下是这2500个1级常用字在各版本教科书写字表中的数量分布情况(见表5)。可以看出,上述四个版本语文教科书对“2500个1级常用字”的覆盖率均未达到90%,这意味着虽然各版本教科书的写字总量都很接近《课程标准》的要求,但是具体用字和《课程标准》的规定还有一定差距。
具体而言,人教版教科书的覆盖情况最好,苏教版教科书与《课程标准》规定差距最大。这种情况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各版本教科书要求会写字的总量差异导致的;另一方面可能是由于苏教版教科书对具体用字的考虑不周,没有将一些常
用字编入写字表,如来、生、车、飞、心等,而这些字在其他版本教科书的第一册中均有出现。
表5“2500个1级常用字”在各版本教科书写字表中的数量(累积百分比)分布
四、分析与讨论
阅读是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手段之一,而汉字学习是阅读学习的基石。本研究通过深入分析统编版教科书的生字数量和具体用字,以期为教师提高汉字教学效率、出版社优化教科书编写等提供一定的科学参考,具体研究结论如下。
就生字数量而言,统编版教科书的识字总量和写字总量均完全实现了《课程标准》规定的各学段的任务目标,相较于其他版本的教科书,其识字量、写字量和识写比率的年级分布合理而均衡,能较好地满足学生“先识后写”和在第一学段“多识少写”的学习需要,符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一方面,在第一学段进行大量集中的识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认识汉语口头语言与书写符号的对应关系,形成汉字音—形—义的两两双向连接,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心理词典,解决“学会阅读”的问题,为他们今后“在阅读中学习”奠定基础,并增强其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不同于英文等拼音文字的线性结构,方块汉字的书写需要更多手部肌肉的精细配合,以实现每个汉字的笔画、部件和结构的精确表征。先识后写,可让学生在动手写之前积累更多的汉字视觉接触经验,形成正确而完整的心理表征,并将其作为汉字书写的重要基础,有利于提高写字教学的效率。
在具体用字方面,除苏教版教科书外,其余三个版本教科书的生字表与《课程标准》中的“300个基本字”字表的重合率都很高。“300个基本字”字表是以北京师范大学王宁为主的科研团队,根据对小学生阅读的调查所确定的300个“必须先学”的高频汉字组成的7]。这300个汉字,大约能够覆盖现代汉语阅读文本的50%。[8]统编版教科书对这一字表的有意识趋同,可以促进学生尽快学会独立阅读,其编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然而,各版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对《课程标准》中的“2500个1级常用字”字表的趋同率不太理想,到小学结束时,每个版本教科书的写字表中都欠缺两三百个字。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语文教科书“随文识字”的组织形式造成的,课文的选编主要依据文章的思想内容和文本的整体难度,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兼顾生字覆盖的问题。此外,还有少量汉字,如“揿”“糠”等,并不在《课程标准》的常用字字表中,在日常生活中也相对不常使用,却出现在了统编版教科书的生字表中,占用了课堂学习的时间资源。因此,今后小学语文教科书的课文选择与改编应该更多地对用字选择进行科学思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主要分析的是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生字表,这虽然是儿童学习汉字的核心依据,但并不是他们学习汉字的唯一途径。研究显示,儿童可以在日常阅读中伴随学习到一定数量的汉字[9],因此,即使部分汉字没有出现在教科书的生字表中,也并不意味着学生就一定不认识这些汉字。小学阶段是学生识字、写字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在当前全民“提笔忘字”和书写不规范等问题十分突出的情况下,小学阶段的正规识字、写字教学显得尤为重要。今后还需要通过更多研究,系统分析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以及儿童读物的用字、用词情况等,以使我国的识字、写字教学更为科学、高效。
李虹, 王欣萌, 刘苗苗, 范奕敏, 伍新春. 小学语文教科书生字表选字分析与比较[J]. 课程.教材.教法, 2022, 42 (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