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汉字育人教学实践研究
徐琰
摘 要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载体,其背后是中华民族最为深邃的思想观念、文化理想、美德智慧和思维方式。小学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实现汉字与德育、智育、美育的全面融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汉字教学 汉字育人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识字、写字、语言积累中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因此,汉字教学不应只是认识几个字,要以字传情,将中华民族文化厚植于学生内心,旨在培育具有中华精神和中华气魄的中国人。但当前语文课堂难以完全发挥汉字育人的价值和文化传承的功能。针对这一弊端,本文重在讨论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下的育人智慧融入汉字教学与班级管理之中。
一、在汉字教学中融入育人智慧
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最重要的载体,一个字就是一个故事,一个字就是一段文化。汉字背后的文化意蕴决定了它具有丰富的教育价值和功能。语文教师不仅要用汉字教学,还要用汉字育人。
(一)遵循规律,立足智育
汉字是古人智慧的结晶,早有研究证实,汉字具有开慧增智的作用。增智的过程正是学生独立识字能力提升的过程。
在教学汉字时,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是否认识了汉字,还要关注学生是如何认识汉字的。汉字音、形、义之间的紧密联系是发现汉字构字规律的密钥。汉字中有会意字,通过字形分析,探索字义奥秘,把手放在眼睛上就是“看”,日月齐照便为“明”,室内失火成了“灾”,人靠树上为了“休”,鱼羊齐炖最“鲜”,学生见形知义,极大地发展了观察和联想能力。
形旁与声旁构成了形声字,此类构字法的字在汉字中占了90%以上。掌握了形声字的构字规律,音、形、义便可知二推三,甚至知一推三。学生还可以进一步发挥主观能动性,巧用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看字理、编儿歌等方式识记生字,竭力开发识字潜能,拓展思维力。
俗话说:“字好智优。”写字教学也蕴含着极大的育智价值。例如,在学习含有“木”的一类字时,学生发现“木”出现在汉字的不同位置,其宽窄笔画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在左右结构的字中,“木”字的最后一捺变成点;在上下结构的字中,“木”字的撇捺要舒展开。学生根据含有“木”的一类字可以举一反三,类推出“禾”在“香”“秤”中的不同写法,并且掌握了笔画变化的规律,在之后学习的含有“火”“车”“立”的字时,也能快速反应,根据部首的不同位置进行笔画书写时的变化,有效地提升了智力,发展了逻辑归类思维。
(二)激发情趣,渗透美育
汉字具有音韵之美、形体之美、意蕴之美,每一个汉字既是一首动听的乐曲,又是一幅充满意境的国画。学习汉字,应让学生在学习之初就感知到汉字之美,在汉字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和快乐,从而有主动识字的愿望,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
汉字美在象形,从“山”字中可见连绵高大的青山,从“鸟”字中可望那停立枝头的翠鸟,于“川”字中可窥见奔腾不息的河流,又见那摇曳生姿的一丛翠竹中生出个“竹”字。教师可巧借多媒体技术,将生动活泼的汉字演变成动画,唤起学生内心对汉字动态美、形体美的追求;将汉字变化可视化、色彩化、线条化,引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将多彩的汉字插上翅膀飞入学生的心田,从而使学生生发出对汉字由衷的喜欢,提升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汉字美在意蕴,汉字中蕴含着古人的智慧。古人通过对生活的入微观察,将汉字意蕴融于形象。如“掰”字,左右两只手用力将东西一分两半,这个动作就是掰。联系生活经验,学生很快就能联系到字义,既强化了对汉字的记忆,又感受了汉字的意蕴之美。
很多上下结构的字中,还蕴含着建筑之美。我国古代经典的楼塔建筑大多塔顶较窄,而塔底十分宽稳,显得气势恢宏、壮丽奇伟。而“哥”“炎”“吕”“多”“出”这类字正与古代建筑有着异曲同工之美,学生可以从建筑美中进一步发掘汉字的字形之美。
(三)注重体验,实施德育
汉字的背后是古往今来的道德、哲学、伦理的浓缩,是润物细无声的德育。如讲解“信”字时,教师可以逐本溯源。《说文解字》中解释:“信,诚也。
从人,从言。”人说话要讲诚信,否则他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所以“信”字左边是单人旁,右边是表示说话的“言”字。教师在教学“信”字时,要把诚信教育渗透其中,告诉学生要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又如,“爱”字的部首“爫”是“爪”的变体,有伸出手援助弱者的意思;“冖”有“覆盖”之义,有雌鸟保护和亲近小鸟的意思;“友”有对“朋友”关切的意思。教师要教育学生:对弱者要力所能及地帮助,对家人要关爱、亲近,对朋友要友善、关心,这些都是一个人会“爱”的表现。教师讲的是字形、字义,传授的却是做人之道。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伦理道德与价值观。例如,教学“黄”字时,教师可以用词串联结情境:我们是黄种人,我们脚踩黄土地,喝着黄河水。教师以一个“黄”字唤起中华儿女情,引导学生发现汉字背后独特的文化意蕴和民族情感。再如“孝”字,上有一“老”,下有一“子”,指老一辈的人给子辈提供庇护所,让子女茁壮成长,子女长大后,反过来照顾年迈的老辈,成了他们的依靠。教师如此教,既让学生牢记字形、字义,又将中华民族“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渗透在学生心田,引导学生学会感恩父母、孝顺老人。
汉字书写也蕴含做人之道,写字时的先后笔顺与间架结构的避让、均衡,警示我们做人应如此,友好相处、互相谦让,才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睦,社会美好。基本笔画“横平竖直”即是祖先对我们为人正直、勤恳踏实的告诫。留心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学生在练字与运用汉字时的字迹是不同的,特别是用得多、笔画简单的字,如“土”“日”“上”“不”,这些主笔突出的字在练习时往往被写得随意、细小。这时,教师可以展示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里面有一个笔画简单、出现多次的“之”字,却写出了不同的艺术味道,值得后人学习。也正是王羲之这种笔耕不辍、入木三分的精神,才成就了一位书法大家。“端端正正写字,堂堂正正做人”,写字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都要求“正”,唯有端正态度,笃行踏实,才能悟得做人的真道理,收获更好的人生。
二、在班级管理中浸润汉字文化
教师还应将汉字育人融入班级文化建设和班级日常管理中,为汉字育人提供更广阔的时空,更好地做到时时育人、处处育人。
(一)字字入目:班级文化布置
教师可以在班级黑板报和文化墙上设置“汉字讲堂”,向学生展示“有趣的古文字”或《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等国学经典中的内容,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文积累,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可以厚植学生的传统文化底蕴,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可以在班级定期开展古诗书写比赛,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的“书法专栏”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和练字的热情,于一诗一文、一笔一画中陶冶情操,达到营造浓厚文化氛围、提高识字写字能力与汉字育人的目的。
(二)字字连心:班级日常管理
班主任要适当运用汉字开展日常班级生活的德育工作,如开展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班会课,就从“孝”字展开,以探究汉字“孝”的本义和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为抓手,开展“回忆旧照片”“忆往昔温情”“做一件暖事”一系列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活动,通过发掘汉字背后蕴藏的优秀传统孝文化,以行动丰富汉字文化内涵,从而感受生命与爱的力量,实现汉字育人之道。
再如,在处理班级学生之间的相处问题时,班主任可以搬出“友”“恕”二字,出示“友”字的甲骨文,就像有两只手在亲密交握,引申出关系好、亲近、结交朋友的意思。
当一个班集体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团结一致,互帮互助,我们就是彼此最亲密的朋友,是可以抵御一切困难的城墙。而当我们彼此间出现矛盾时,我们应将“恕”字挂心头。“恕”便是“视他人之心如己之心”,即“将心比心”“推己及人”,这正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揭示的道理不谋而合。将汉字文化融于班级日常管理中,既激发了学生探究汉字本源和内涵的热情,
又将中华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内心,实现趣味、高效地育人。
(三)字如其人:送你一个字
在撰写给学生的期末评语时,笔者经常使用“送你一个字”的方式,将学生一学期的表现凝结于一个字中,虽只一字,却韵味无穷,背后蕴含着无数对学生的认可、鼓励和期许。如在给班上一个比较文静的女孩写评语时,笔者赠了一个“心”字并如是说:“小A,虽然在家中你是妹妹,但是细心、细致的你一直在班级帮助其他小朋友,充当着大姐姐的角色,老师深感你的细腻,也正因为你的努力,这学期的你一直稳定向前。希望你在关心他人的同时也不要忘了照顾好自己,对待学习更加用心,课堂上更加专心,多多肯定自己,对自己更有信心!”笔者运用汉字“心”的词串,对学生的“细心”“关心”给予肯定,并寄予更加“用心”“专心”“信心”的希望。运用汉字评价学生,既让学生对自己认识的汉字更加了解,产生更深的情感联结,又利于学生将个人品格与汉字内涵相联系,反省自身,达到了育人的效果。
汉字是文化的基因,语文教师不仅要带着学生认字,还要高举汉字之炬,照亮汉字背后的那一方天地,指引学生主动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触摸和感悟汉字中蕴含的文化底蕴,从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点燃汉字育人之火。
徐琰.小学低年级汉字育人教学实践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2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