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汉字教育与课程开发

——评《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体系研究》

陈黎明

 

《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体系研究》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5年出版。该书以汉字为坐标原点,以中华文化为横轴,以基础教育为纵轴,从识字、写字、解字、对联、灯谜、书法、篆刻、汉字艺术设计等视角构建了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体系。

该书第一部分从整体上研究了汉字、文化、教育、课程开发的内涵、特征及逻辑关系。第二部分从识字、写字、解字、对联、灯谜、书法、篆刻、汉字艺术设计等视角研究了汉字文化所呈现的不同样式,从人格修养、文化知识学习、审美情趣培养等角度研究了其教育价值,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教法等角度研究了其课程开发方式。

该书第一章“识字教育与课程开发”探讨了识字的本质,认为识字是接受、运用、丰富、传承和传播汉字文化的过程。儿童识字教育的课程总体目标是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其课程开设方式有学科型和渗透型两种。对外汉字教育与国内儿童的识字教育不同,其目标是通过教授一定数量的汉字的笔画、笔顺、部件和结构等汉字知识,培养外国学生对汉字的认读和书写能力,体认汉字文化。

该书第二章“写字教育与课程开发”认为写字不仅反映着汉字文化的内容,而且还促进汉字文化的发展、丰富汉字文化的样式,写字教育的价值体现在有益身心健康、培养良好品质、促进智力发展上。

该书第三章“解字教育与课程开发”认为解字即通过字形分析来解释汉字含义,也就是解析汉字字形的理据。解字大体分为规范性解字(字源解字)和情境性解字(创造性解字)两类。汉字蕴含着民族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方方面面。解字可以丰富历史知识,促进思维发展,提高人文素养。基础教育阶段解字课程的内容设置可以根据文化的分类进行,分为“汉字与中华民族的世界观”“汉字与中华民族的生产文化”“汉字与中华民族的生活文化”“汉字与中华民族的伦理制度文化”。

该书第四章“对联文化与课程开发”认为对联是一种特殊的汉字文化形式,在字形方面,通过汉字偏旁、部首、笔画的组合、分散、增加、重组可以创造出大量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对联,在字音方面运用谐音、叠韵、押韵、摹声等创造出富于音乐感和节奏感的对联,在字义方面利用一字多义可创造出双关联。对联可作为基础教育阶段选修课,用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陶冶其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该书第五章“灯谜文化与课程开发”认为通过对汉字笔画及部首的合成、分离、增加、减少等字形变化以及字音、字义,便可以创设出丰富多彩的灯谜。灯谜不仅充分发掘了汉字的游戏娱乐功能,而且丰富充实了我国文学艺术宝库,相当多的字谜堪称优秀的微型文学作品。

该书第六章“书法教育与课程开发”认为,汉字独特的构形机制促进了书法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书法也反过来影响着汉字的发展与变化,这种影响主要体现为书法不仅促进了汉字形体的演变,而且对汉字的表意功能及形体美的传承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书法教育在审美、文化知识学习、身心品格修养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

该书第七章“篆刻教育与课程开发”认为篆刻创造了一种以艺术欣赏为主要取向的独特字体形式,将汉字与中国书画艺术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汉字形体之美。

该书第八章“汉字艺术设计与课程开发”认为汉字艺术设计是发现汉字之美、创造汉字之美的过程。目前的汉字艺术设计主要包括基本字体(黑体、宋体)设计和创意字设计。汉字艺术设计遵循着汉字文化的内在规定性,同时也丰富了汉字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有利于“图文结合”和“中西互动”创意思维的培养。

总之,该书立足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充分利用古今汉字研究的成果,不仅将汉字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还将汉字文化教育的各方面内容与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学实际有机结合,借鉴了全国各地已有教育实践经验,对基础教育阶段中华优秀文化传承及课程开发可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陈黎明.文化传承视野下的汉字教育与课程开发——评《汉字文化教育与课程开发体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