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字源文化提高小学生识字兴趣

 

卢明文

 

字源文化识字法是根据汉字的构字规律,让汉字变成一幅画,一个故事,学生因形识字,因事识字。目前识字课堂教学以机械识记为主,教学形式相对单一,学生识字兴趣低,存在畏难情绪。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融入字源文化进行识字教学不仅能将汉字图画化、故事化符合学生认知、思维发展的特点,有助于解决目前汉字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还能激发学生探究汉字造字规律、了解汉字文化的兴趣。

首先,根据汉字构字规律,将汉字图画化,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低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需要借助事物的具体表象帮助自己理解问题。鉴于低年级学生的认知思维发展特点,在识字教学过程中,我们根据汉字的字源,给重点生字配上一幅精美插图,让学生一眼看懂该字的本来意义,同时在旁注明其甲骨文、金文、篆文等字体,以此来演示汉字的演变过程。比如,在教学古诗《夜宿山寺》时,“宿”字是本节课识字教学的重点字,也是本节课识字教学的难点。“宿”字是一个会意字,为了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笔者借助PPT展示了一幅房子里有一个人正躺在一张席子上睡觉的图片,随后出示“宿”字的篆文字形和楷体字形,引导学生说一说“宿”字的演变过程。学生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认识到:房子演变成了“宝盖头”,人演变成了“单人旁”,席子演变成了“百”。通过上述教学方式,学生不仅记住了“宿”这个字,也理解了“宿”字的意思。

其次,根据汉字字源及其演变,利用汉字构字故事,提高学生的识字兴趣。情景教学是低年级常用的教学方法,生动的故事情景不仅有助于低年级学生理解、记忆,同时也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因此,笔者将故事情景教学引入汉字教学。比如,“集”字是一个会意字,在讲“集”字时,我们引导学生采用故事想象法。教师出示“集”字的篆文、金文字形,“集”字的金文“木”字上面是三只“隹”,代表鸟群。学生在《动物儿歌》一文学过“隹”指的是短尾巴的鸟,因此,笔者引导学生想象这样的故事:鸟儿飞累了,看到一棵大树,就停在树上休息。鸟群停歇在树上,就是“集”字的本意,学生通过想象记住了字的结构,也理解了字的意思。

卢明文.融入字源文化提高小学生识字兴趣[J].中国教育学刊,2018,(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