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行天下:《康熙字典》“龙”之汉字文化观照

黄交军 李国英

[摘要]龙起源甚早、流布颇广、影响最巨,形成中国古代极具民族特色与世界声誉的文化现象,汉字乃忠实记录中华文明、承载厚重人类记忆、体现民族文化认同的表意体系、语料史料,故以古代权威辞书《康熙字典》龙部字为分析文本进行文化解读后发现:龙部字词构建了一体大思精的龙族谱系,受万物有灵宗教熏陶逐渐嬗变为人类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规约世界、建构世界的通灵神兽、部落圣物乃至民族图腾,并因其雄健有力、无与伦比被封建皇权所垄断,跃升至古代中国的政治符号、权力话语、世界秩序,且辐射东亚以及全球的丝绸之路、汉字文化圈,最终演进为中华民族集体认同的身份标志与国族象征,是文化自信、软实力提升的祥瑞动物和叙事对象,对破译中国民俗史、政治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意义重大。

[关键词]《康熙字典》;龙;动物谱系;民族图腾;世界秩序

 

一、引言

 

“正道弛兮离常流,蛟龙骋兮放远游”(汉武帝《瓠子歌二首》其一)①,亘古以来龙曾纵横驰骋于神州大地各个角落,它躯体壮硕,力量强大,民俗信仰观念中它可统率天地万兽万物,属于古代中国及东亚地区“最具代表性、典型性、民族性、地域性的语言符号、概念范畴与文化因子”②,然因生物界匮乏活体成体与后裔孑遗,不少学人拘泥“眼见为实”的僵化成见,纷纷臆测龙是先民凭空想象的虚拟动物、拼凑怪兽,且慨叹“世间万类皆可睹,茫昧独有鬼与龙”(明·刘基《题群龙图》)③,学界亦多主张其原型或为蟒蛇、蜥蜴、鳄鱼、鲸鱼、河马、大鲵、星辰、彩虹、雷电、龙卷风、树根等④,成为文化史上千百年来一桩见仁见智、尚未定谳的经典谜题,堪称哥德巴赫猜想,始终刺激着国人的宇宙追问、源流索隐、民族哲思。汉字作为表达人类信息、传承中华文明的书写符号、意识媒介和文化基石,被誉称具有“古化石、真史料、活语料等信史实录的突出功用”⑤,以致国际学界都承认“自从欧洲人知晓汉字的存在以来,常常把它当作这种完美文字的典范”⑥以此来经受语言学的检验,并能进行跨文化的有效互动与科学解释。龙乃“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

①萧涤非、姚奠中、胡国瑞等:《汉魏晋南北朝隋诗鉴赏词典》,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17页。

②黄交军:《认知语言学视野下龙的汉字文化解读》,《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

③刘基:《刘基集》,林家骊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409页。

④黄交军:《从〈周易〉到〈说文解字〉———论“龙”在中国先民文化中的形象流变》,《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⑤黄交军、李国英:《与鼠同行:〈说文解字〉鼠部字文化意蕴发微》,《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年第3期。

⑥苏源熙(HaunSaussy):《话语的长城:文化中国探险记》,盛珂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44页。

 

天,秋分而潜渊”(《说文·龙部》)①,说明晚至东汉时期它已渐趋虚化、异化、神化、陌生化。求之于古,甲骨文乃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镌刻印证着中华先民的洪荒足迹,殷墟卜辞“龙”作“合4657”、“合9552,金文书为“龙鼎”、“昶仲鬲”,楚系简帛写成“帛丙4.3”、“望山楚简2.2”、“九店楚简.56.108,秦系简牍记作“睡.日乙32”②,龙优先成为引领龙族字词汇聚的意义集合、组字构件、类属部首,然系统考察古代中国龙文化意蕴理想文本非《康熙字典》莫属,“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爱新觉罗·玄烨《康熙字典·序》)③,该大型辞书成稿于1716年,共收字49174个汉字④,比风靡西方世界的塞缪尔·约翰逊 (SamuelJohnson)1755年编纂的权威工具书《英语词典》(又名《约翰逊字典》)早39年,博学鸿儒普遍盛赞“(义例精密,考证赅洽)自《说文》、《玉篇》以下,历代字书,此其总汇矣”⑤,可谓一部周密认知古代中国民俗典制、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的鸿篇巨制、百科全书。通览《康熙字典》龙部字词,主要涉及龙之命名分类、万物有灵和封建皇权,是学界抉隐解读中国龙文化意识精粹的绝佳样本与知识窗口,意义不可小觑。

 

二、命名分类,龙腾四海:《康熙字典》龙部字观“龙”之动物谱系

 

“爰有扰龙裔,为造英灵春。”(北宋·苏轼《饮酒四首》其四)⑥与视龙为想象动物之虚无主义观点迥异的是,龙实乃曩时中华大地曾繁衍昌盛的一种大型爬行类动物,“庭有仪凤,郊有游龙”(西晋·石崇《大雅吟》)⑦,故西晋著名文学家

 

①许慎:《说文解字》,徐铉校定,北京:中华书局,1963年,第245页。《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下同。

②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古文字诂林》,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7366页。

③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年,第1页。

④刘轼:《〈康熙字典〉收字之谜》,《大清王朝未解之谜》,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08年,第309页。

⑤永瑢等:《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6年,第118页。

⑥苏轼:《苏东坡全集》(上册),第一卷,邓立勋编校,合肥:黄山书社,1997年,第531页。

⑦郭茂倩编撰:《乐府诗集》卷二十九,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44页。

石崇即精彩描述游龙蜿蜒状。观龙之甲金文等古文字形体,其巨口、长身、有尾、戴角形貌历历可辨。“惟余渥洼水,苍龙角牙露”(南宋·楼钥《宿佛日山》)①,时人以现今动物家族无相似动物对应为由故断定龙字系虚构而成,龙实即“虯(虬)”之形象描述、写真刻画,见《康熙字典·虫部》:“虬同虯。”②虯本义即上古神话传说中之有角龙,《康熙字典·虫部》:“虯,《说文》:‘龙子有角者。’《楚辞·天问》:‘焉有虯龙,负熊以游。’”③近代中国考古史料层见叠出,国学大师王国维更是强调运用“纸上之材料外,更得地下之新材料。由此种材料,吾辈固得据以补正纸上之材料,亦得证明古书之某部分全为实录,即百家不雅驯之言,亦不无表示一面之事实”④二重证据法来探索、还原华夏古史,而贵州黔南州龙里县意为“龙之故里”,安顺市关岭县号称“龙的故乡”,目前共发现有黄氏新中国龙、美丽瓦窑龙和朱氏瓦窑龙等古生物三个种类,1996年新铺乡出土 “新中国龙”化石(见图1,安顺市兴伟古生物奇石博物馆藏)有力地证实“龙角”、有角龙的生物存在与史前遗迹,“新中国龙化石非常完整,其中头部长76厘米,颈长54厘米,身长270厘米,尾长370厘米,身宽约68厘米。头部呈三角形,对称地长有一对略带弧度的柱状长角。左角完全露出,长约27厘米,右角被头部一些骨骼叠压,露出部分略显稍短。这对龙角在龙首上翘出,格外醒目”⑤,“新中国龙”化石头上长着两只“龙角”,为我国首次发现,给古代中国传说长角之神龙形象贡献了实物佐证,替中华民族龙的原型范畴这一历史谜题提供了新思路,极具至关重要的科学、历史研究价值。先哲观察事物、体悟世界严格遵守“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垂法以福万世”⑥的认知原理与取象规则,龙委实源于动物实体绝非空穴来风,相关例证不胜枚举,如1987年河南省濮阳西水坡一墓室亦发现用蚌壳精心摆塑的龙虎图案

 

①张豫章等:《御选四朝诗:选存宋诗》卷二十二,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内府刻本,第5页。

②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049页。

③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049页。

④王国维:《古史新证·第一章总论》,黄懿煊主编:《王国维国学境界》,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2017年,第115页。

⑤光明日报:《贵州关岭“新中国龙”揭示龙“原形”》,2007614日,https://www.gmw.cn/01gmrb/2007-06/14/content__622879.htm.

⑥林亿等:《黄帝内经素问·序》,张灿玾编著:《黄帝内经素问语释》,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第942页。

 

(见图2,中国历史博物馆藏),距今已逾6400年,被考古界公认为“中华第一龙”,更有甚者辽宁省阜新查海新石器早期人类遗址新发现一条约8000年前借助红褐色砾岩人工设计的巨型堆塑龙(见图3)①让人叹为观止,诸如此类龙的大量考古出土资料向世界昭示四海之内信而有征地见证着中华龙之民族秘史,龙的确真实存在过且脉络分明、秩序井然,彰显出中华文明源广流长,是我们赖以传承的远古图腾、文化符号。

 

 

 

1贵州关岭新中国龙

(角)化石

2濮阳西水坡

蚌壳龙

3辽宁阜新查海遗址石堆

塑龙

 

“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八十一鳞,九九之数。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三国魏·管辂《管氏地理指蒙·五行象德第六十四》)②,古圣先哲谨奉“方以类聚,物以群分”(《易·系辞上》)③的事物区分方法,命名分类意识发达,龙作为一种重要动物,除体貌特征外《易经》析龙为潜龙、见龙、跃龙、飞龙、亢龙、群龙④等六类,亦有依功能神通进行划分,如《渊鉴类函》卷四三八引《须弥藏经》云:“龙有五种:象龙、马龙、鱼龙、虾蟆龙,此四种旁类;蛇龙,五龙之长,是正类。”⑤细品《渊鉴类函》诸龙想象成分居多,查无实据究非原貌。遍检《康熙字典》龙部字,龙族字词命名分类主要集中龙、龒、龗、襲、龖、■、■、龕、龘等龙状体貌语汇。

 

①新华网:《辽宁查海遗址出土近20米长的石块堆塑龙(图)》,2016119日,http://ln.sina.com.cn/news/b/2016-01-19/detail-ifxnrahr8534947.shtm

②管辂:《管氏地理指蒙》,《四库存目青囊汇刊》(五),一苇校点,济南:齐鲁书社,2015年,第160页。

③中华文化讲堂注译:《周易》,北京:团结出版社,2017年,第283页。

④中华文化讲堂注译:《周易》,第24页。

⑤张英、王士桢等:《渊鉴类函》第18册,北京:中国书店,1985年,第257页。

 

(一)龙之种属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①,博物洽闻、拓展知识乃昔贤时修格物致知、顺天应时的认知手段及毕生追求。龙作为鳞虫之长、万兽之王,对其熟悉程度与分类体系直接映射着古代名物的认知水平,其主旨亦契合“诗人六义,多识于鸟兽草本之名,而律历四时,亦记其荣枯语默之候,所以绘事之妙,多寓兴于此,与诗人相表里焉”(《宣和画谱·花鸟叙论》)②认知规律,通览《康熙字典》龙部字系统再现出龙族成员的划分标准与分布状况。

1.通名总称

①龙(lónɡ)《康熙字典·龙部》:“龙,(古文)竜、■、■、■、■、■、龒、■,《广雅》:‘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虯龙,无角曰螭龙,未升天曰蟠龙。’《本草注》:‘龙耳亏聪,故谓之龙。’《易·乾卦》:‘时乘六龙以御天。’”③龙属典型的象形造字,系龙族动物之总名,其义项繁多(见表1),昭示出龙在古代文化中的丰富程度、演变源流,为学界破译龙文化提供了认知基础。

②龒(lónɡ)《康熙字典·龙部》:“龒,《字汇补》:‘古文龙字。’《前汉·南粵王传》:‘汉封摎乐子广德为龒侯。’”④龒乃龙之异体字。观龒之字形,含“隆重祭祀崇拜龙神”之意。“天临翔凤转,恩向跃龙开”(唐·沈佺期《奉和圣制幸礼部尚书窦希玠宅》)⑤,因龙具有显赫尊贵之义,故历代朝廷常用龙对皇室勋贵进行封侯赐爵以示恩宠,政治意味浓厚,见《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摎乐首愿属汉,封其子广德为龒侯。”(西晋)晋灼曰:“龒,古龙字。”

2.雨龙雷龙

③龗(línɡ)《康熙字典·龙部》:“龗,《说文》‘龙也。’又《玉篇》‘或作靇。又作靈(灵)。神也,善也。’”⑥龗属龙类,龗古通“灵”,取“神灵”义,《说文系传·龙部》:“龗,龙也。从龙,霝声。古文灵字。”霝本义乃“雨零也。从雨,WW象■(落)

 

 

①林定川编撰:《孔子语录》,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131页。

②岳仁译注:《宣和画谱》,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0年,第310页。

③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④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⑤彭定求等编:《全唐诗》(二),延吉:延边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570页。

⑥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形。《诗》曰:‘霝雨其濛。’”(《说文·雨部》)①霝、龗即(雨水等)降落,亦同灵,《篆隶万象名义·龙部》:“龗,山神。”②军谨按:龗同靇,当为鸣雷施雨之雨龙、雷神,龙民间有“雨神”、“雨师(司雨之神)”、“青龙爷”等雅号别称,见(东晋)葛洪《抱朴子·登涉》:“辰日称雨师者,龙也。”③

④■(línɡ)《康熙字典·龙部》:“■,《集韵》:‘靇,古作■。’”④■通靇,音义皆同,又名龙神、龙灵,《正字通·龙部》:“■同靇,音令,灵神也,龙也,善也。”⑤龙或称雨师、雨工,(清)王晫《龙经》曰:“龙,神兽,亦曰雨工,亦曰雨师,鳞虫之长也。”⑥民间传奇多盛行该类说法,《太平广记》卷四一九“柳毅”条引《异闻集》亦云:“唐柳毅过泾川,见有妇人牧羊于道左。问之,对曰:‘此非羊也,雨工也。’‘何谓雨工?’曰:‘雷霆之类也。’”⑦可知“雨工”“雷霆”即布雨之龙。

⑤靇(lónɡ)《康熙字典·雨部》:“靇,《玉篇》:‘同龗。’又《集韵》:‘靇靇,雷声。’”⑧靇属形声兼会意字,古同“隆”,《类篇·雨部》:“靇靇,雷声。”靇表“龙伴雷兴云雨”意,典籍用例常与灵、神、福等同义连用,《篆隶万象名义·龙部》:“靇,靈(灵)、神、善、福。”⑨

3.飞龙怒龙

⑥龖()《康熙字典·龙部》:“龖,《说文》:‘飞龙也。’又《六书·精蕰》:‘震怖也。二龙丛飞,威灵盛赫,见者气夺,故讋从此省。’《元包经》:‘震龖之赫霆之砉。’传曰:‘二龙怒也。’又《集韵》:‘飞龙也。’”⑩10龖(■)为二龙会意,指飞龙,也可形容龙飞腾貌,彰显出龙善于腾飞之雄姿,如南宋方岳《避暑冷泉》诗云:“藓桥于三闸,龙怒飞出林。”⑩1

 

 

①许慎:《说文解字》,第241页。

②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附解题、索引)》,台北:台联国风出版社,1975年,第1208页。

③葛洪:《抱朴子》卷十七,陈志坚主编:《诸子集成》第5册,北京:燕山出版社,2008年,第472页。

④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⑤张自烈编、廖文英补:《正字通》,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第2898页。

⑥王晫:《龙经》,陈国勇编:《蚕经》,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年,第105页。

⑦李剑平主编:《中国神话人物辞典》,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90页。

⑧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370页。

⑨释空海:《篆隶万象名义(附解题、索引)》,第1208页。

10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1方岳:《秋崖诗词校注》卷二十九,秦效成校注,合肥:黄山书社,1998年,第500页。

 

4.野兽猛虫

⑦■(línɡ)《康熙字典·龙部》:“■,《集韵》:‘兽名。’”①■指兽名,龙表声,声中有义,当为大型野兽猛虫,《正字通·龙部》:“■,厖字之讹,旧注音龙,泛云兽名。”②■同厖,含“体大;力健”义,如《后汉书·张衡传》:“汤蠲体以祷祈兮,蒙厖禠以拯人。”(唐)李贤注:“《尔雅》曰:‘厖,大也;禠,福也。’言蒙天大福以拯救人。”③

(二)龙之性状

“雏虎如凭怒,漦龙性漫驯。”(唐·李商隐《送从翁东川弘农尚书幕》)④,龙属猛兽凶虫,其性格桀骜难驯,非凡夫俗子所能驾驭,上古时相传“批逆鳞(倒生的鳞片)”犯龙怒之说,《韩非子·说难》载:“夫龙之为虫也,柔可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若人有婴(同“撄”)之者,则必杀人。人主亦有逆鳞,说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⑤故后世常以“触逆鳞”、“批逆鳞”、“忤鳞”、“撄鳞”隐喻弱者激怒强者或臣下触犯君主,往往谓忠臣直言犯上,劝谏人主纠正过失,《晋书·慕容皝载记》:“王宪、刘明,忠臣也,愿宥忤鳞之愆,收其药石之效。”⑥纵览《康熙字典》古人造字主要着眼于它长脊坚鬣、破穴出洞貌。

1.龙脊背状

⑧■(jiān)《康熙字典·龙部》:“■,《说文》:‘龙耆脊上■■。’又《集韵》:‘龙背坚骨。’又《广韵》:‘龙鬐也。’”⑦■同■、■、■、■,指龙脊背上的耆(同鳍,鱼类等由薄膜和硬刺组成的运动器官),段《注》:“■,龙者脊上■■也。《士丧礼》:‘载鱼左首进鬐。’注曰:‘鬐,脊也。’古文鬐为耆。耆者,老也。老则脊隆,故凡脊曰耆。或作鬐。因马鬣为此字也。龙鱼之脊上出者,如马鬣然。《上林

 

①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②张自烈编、廖文英补:《正字通》,第2898页。

③范晔:《后汉书》卷五十九,方铭点校,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4年,第1269页。

④李商隐著、朱鹤龄笺注:《李商隐诗集》,田松青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54页。

⑤韩非:《韩非子》,长沙:岳麓书社,2015年,第31页。

⑥丁守和、陈有进、张跃铭、姜世栋主编:《中国历代奏议大典第2册:魏晋南北朝卷》,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1994年,第258页。

⑦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赋》曰:‘揵鳍掉尾。’郭云:‘鳍,背上鬣也。’鳍亦耆之今字。籠籠,龙耆皃。”①龙籠可以帮助水族动物迅速调整方向与平衡水流速度。

⑨聾(jiān)《康熙字典·龙部》:“聾,《正字通》:‘同籠。’”②聾同籠,为龙脊坚鬣状,便于龙虫快速游动。南宋陈著《题儿泌所藏彩笺》诗云:“松矫矫龙其脊兮,飒张髯而自全。”

⑩聾(jiān)《康熙字典·龙部》:“聾,《正字通》:‘同籠。’”③聾通籠,指龙背脊硬鬣形。唐代诗人刘禹锡《竞渡曲》吟咏曰:“蛟龙得雨鬐鬣动,蜡蝽饮河形影联。”④

1(jiān)《康熙字典备考·龙部》:“櫥,《篇海类编》:‘同聾。’”⑤櫥、聾、籠音义皆同,亦属龙脊貌,如明人袁宗《铁箫歌》颂云:“须臾雨霁波浪恬,江壖脱却苍龙脊。”

12(jiān)《康熙字典·龙部》:“攏,《正字通》:‘俗聾字。’”⑥攏乃聾之俗字,是描绘龙脊坚鬣貌状。北宋梅尧臣《避为师依韵答李献甫》诗曰:“蛟龙养鬐鬣,当在浩浩浔。”⑦

2.龙出洞貌

13(kān)《康熙字典·龙部》:“龛,《说文》:‘龙貌。’又《尔雅·释言》:‘洵龛也。’又《玉篇》:‘受也,盛也。’”⑧龛同籠、竈、籠、龛、畲、护,指龙之貌状,合为声符,甲文作“合合3297”、“合31888”⑨,上象盖子,下如容器,含聚合意,声中有义,故龛表“龙惊醒破穴”貌,《正字通·龙部》:“《说文》:‘龛,龙貌。’因从龙立训。《备考》:‘龙窟也。蛰而坏户意。’因从合立训。”⑩10龙属穴居动物,从穴从龙

 

①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582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简称“段《注》”,下同。

②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③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④朱福生编著:《中华传统节日诗词故事:清明·端午》,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7年,第88页。

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1页。

⑥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⑦梅尧臣:《梅尧臣集编年校注》,朱东润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748页。

⑧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⑨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古文字诂林》,第3502页。

10张自烈编、廖文英补:《正字通》,第2898页。

 

“竉”意为“孔竉;龙穴”,表明龙的生物习性及行为特征,杜甫《瞿塘两崖》诗即曰:“猱玃须髯古,蛟龙窟宅尊。”①

14■(kān)《康熙字典·龙部》:“■,《正字通》:‘俗龛字。’”②■通龛,音义皆同,属龙破穴出行貌。《易·系辞下》“龙蛇之蛰,以存身也”(三国吴)虞翻注:“蛰,潜藏也。”③据上古时令物候原始观念,龙等动物存在冬眠习性,蛰伏到春雷隆隆时就会自然苏醒,并游出洞穴来舒展筋骨、遨游太虚,从而成为国民体悟世界、观法取象的目标动物,见《礼记·月令》:“日夜分,雷乃发声,始电,蛰虫咸动,启户始出。”(唐)孔颖达疏:“户,谓穴也。”④

(三)龙之动作

“步裔裔兮曜殿堂,忽兮改容,婉若游龙乘云翔。”(战国楚·宋玉《神女赋》)⑤在上古先民的心目中,龙已被赋予了神性灵性,“神龙本一物,气类感则鸣”(北宋·欧阳修《宝剑》)⑥,且神通广大,能上天入地、无所不至,尤其可翱翔于宇宙,成为神人坐骑、登天助手,战国时期屈原创作的楚辞中亦屡现乘龙驭龙之语,如“石濑兮浅浅,飞龙兮翩翩”(《九歌·湘君》)⑦、“驾飞龙兮北征,邅吾道兮洞庭”(《九歌·湘君》)⑧、“乘龙兮辚辚”(《九歌·大司命》)⑨、“为余驾飞龙兮”(《离骚》)⑩10、“驾八龙之婉婉兮”(《远游》)⑩1、“驰六龙于三危兮”(《远游》)⑩12,说明楚俗巫风盛行崇拜腾云驾雾、遨游天际的飞龙神龙,《山海经·海外南经》亦载:“南方祝融,兽身人面,乘两龙。”⑩13祝融属远古帝喾时期的火官,后被尊为火神,是南方之神、南海之神,乃楚人先祖,可证西南地域御龙引龙、好龙尊龙传

 

①叶渠梁选编:《杜甫诗集典故探义》,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704页。

②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③中华文化讲堂注译:《周易》,第314页。

④戴圣编纂、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阮元校刻,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53页。

⑤贾太宏编译:《楚辞汉赋》,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335页。

⑥欧阳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一),卷三,李之亮笺注,成都:巴蜀书社,2007年,第124页。

⑦刘向辑、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孙雪霄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6页。⑧刘向辑、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第76页。

⑨刘向辑、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第84页。

10刘向辑、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第7页。

1刘向辑、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第205页。

12刘向辑、王逸注、洪兴祖补注:《楚辞》,第205页。

13刘向、刘歆编:《山海经》,崇贤书院注释,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7年,第238页。

 

说历史久远,与上古楚地江河湖泊、水族虫鱼等物产富饶有着密切关联,是古代中国龙文化的重要渊薮之一。

15龘()《康熙字典·龙部》:“龘,《玉篇》:‘龙行龘龘也。’”①龘乃三龙叠合会意,古同龖,描述龙腾飞之貌,《龙龛手鉴·龙部》亦曰:“龖、龘,龙飞之皃也。二同。”李白《元丹丘歌》诗云:“长周旋,蹑星虹,身骑飞龙耳生风,横河跨海与天通,我知尔游心无穷。”

16■(mǎnɡ)《康熙字典备考·龙部》:“■,《字汇补》:‘音■。’”②■为龙、飞会意而成,当取“龙飞腾翱翔”义,与■(龙振翼飞翔)、■(龙乘风而起)、■(飞龙在天)造字原理相同。元代唐珙《题王逸老书饮中八仙歌》诗云:“昭回云翰飞龙章,斡旋天机挥斗柄。”

“凤历轩辕纪,龙飞四十春。”(唐·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见素)》)③对万事万物进行分门别类是人类认识自然、解释世界的早期活动、必由之路,折射出华夏先民“物象天地,比类百则”(《国语·周语》)④、“凡同类者,举相似也”(《孟子·告子上》)⑤构建范畴、累积经验的名物分类意识与科学思想特色,以至于法国著名社会学大师爱弥尔·涂尔干惊叹称颂曰:“区域、季节、事物和物种的分类支配了中国人的全部生活。”⑥龙在古代并非孤立物种,“鱼满三百六十,则蛟龙为之长”(旧题春秋陶朱公《陶朱公养鱼经》)⑦,而是体系谨严、有条不紊的龙种家族与代表动物,“记载种用动物亲缘关系情况的文字资料是动物谱系”⑧,通览《康熙字典》忠实保存载录着龙族群体的珍贵档案,如例①龙乃龙的总名,例②龒为龙之异文;例③龗、④■、⑤靇属携雷兴云施雨之龙;例⑥龖系怒龙飞龙;例⑦■泛指似龙的猛兽凶虫,与虯(有角龙)、螭(无角龙)、■(龙子有角)、蛟(鳞龙)、■、蚗(蛟龙)、蟠(盘龙)、夔(一足龙)、■■(龙属)、虭蛥(龙属)

 

①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②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1页。

③杜甫:《中国古代名家诗文集:杜甫集》,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65页。

④左丘明:《国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67页。

⑤孟轲:《孟子》卷十一,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17年,第148页。

⑥爱弥尔·涂尔干(EmileDurkheim)、马塞尔·莫斯(MarcelMauss):《原始分类》,汲喆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48页。

⑦王祯:《农书》,张宏儒、罗素主编:《中华考工十大奇书第7部》,北京:团结出版社,1999年,第24页。

⑧师守堃主编:《动物育种学总论》,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151页。

 

等构建出一个体大思精、生意盎然的庞大序列,可证龙曾活跃于中华大地。“龙如可豢龙亦物,马果龙种岂受羁”(南宋·何麟瑞《天马歌》),曩时亦有豢龙饲龙专业人士称“豢龙氏”,见《康熙字典·豕部》:“豢,官名,《左传·昭二十九年》:‘董父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注:豢龙,官名,以官为氏。”①相传夏朝刘累曾跟豢龙氏学习养龙之术,因技艺精湛,被赐姓“御龙氏”,如《康熙字典·彳部》:“御龙,复姓,《史记·夏本纪》:‘刘累学扰龙,以事孔甲,孔甲赐之姓,曰御龙氏。’”②正因龙乃上古常见大型动物,可供民众喂养,故国人谙熟它的体态习性,如例⑧■、⑨■、⑩■、⑩1■、⑩12■均指龙脊坚骨硬鬣状;例⑩13龛、⑩14■形容龙感知春暖出穴貌(古人主张龙乃穴居动物);例⑩15龘、⑩16■描述飞龙翱翔英姿,结合全国各地出土的化石文物系列确凿证据,表明龙在古代中国动物学史、文化史上意义重大,以龙为鳞虫代表的动物谱系映耀出先贤曩哲体认万物、确立范畴、构建秩序的认知模式,意义非凡。

 

三、大地恩情,有龙则灵:《康熙字典》龙部字观“龙”之民族图腾

 

“须臾水府收温刺,始信神龙果有灵。”(南宋·唐仲温《三井潭报雨》)③龙非凡品,属上古灵畜异兽,“四灵之长惟虬龙,虬龙变化固难同”(北宋·宋真宗《观龙歌》)④,且位列四灵(指龙、凤、龟、麟)之首。典籍群书中常谓“云从龙”,二者如影随形,唐代大文豪韩愈在《杂说一·龙说》一文中辩证云:“龙嘘气成云,云固弗灵于龙也;然龙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薄日月,伏光景,感震电,神变化,水下土,汩陵谷:云亦灵怪矣哉!云,龙之所能使为灵也,若龙之灵,则非云之所能使为灵也。然龙弗得云,无以神其灵矣:失其所凭依,信不可欤?异哉!其所凭依,乃其所自为也。《易》曰:‘云从龙。’既曰龙,云从之矣。”⑤龙很早就被圣贤先

 

①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172页。

②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314页。

③唐士文:《中国唐氏人文荟要》卷二,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17年,第99页。

④刘大彬编、江永年增补:《茅山志录金石·宋碑》,《茅山志》(下册),王岗点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65页。

⑤陆学艺、王处辉主编:《中国社会思想史资料选辑: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337页。

 

哲视作具有萨满灵性、变幻自如的天地神兽,并被全员集体公认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图腾。《汉书·百官公卿表上》:“宓羲龙师名官。”(唐)颜师古注:“应劭曰:‘师者长也。以龙纪其官长。’张晏曰:‘庖羲将兴,神龙负图而至,因以名师与官也。’”①汉语汉字语义语境中龙及相关事物多被奉作祥瑞吉兆、福寿表征,据说上古伏羲时即有龙马于黄河负图而出,为圣君贤臣受命之符、天人之应,尤尊青龙为上瑞,见《宋书·符瑞志上》:“(武王没,成王少,周公旦摄政七年)乃与成王观于河、洛,沉璧。礼毕,王退俟,至于日昧,荣光并出幕河,青云浮至,青龙临坛,衔玄甲之图,坐之而去。礼于洛,亦如之。玄龟青龙苍光止于坛,背甲刻书,赤文成字。”②流风所及,至于闾巷,“闻公博学广记,笔底龙蛇,真才子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③,甚至连书法艺术亦持续获得龙之灵感启示,艺术家们研制出“龙书”文字,(元)郑杓《衍极》卷一《至朴篇》云:“太皥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左氏曰:‘太皥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是也。”④且源源不断地衍生出“龙穗书”、“龙篆”、“龙爪篆”、“龙隶”、“龙草书”、“龙虎书”、“龙虎篆”、“龙虎隶”、“龙鳞书”、“蛟脚书”、“蛇龙文”系列字体,蔚为大观,加拿大文物专家福开森先生(JohnCalvinFarguson18661945)即高度评价曰:“中国的一切艺术,是中国书法的延长。”⑤“右军书法妙如何,龙跳天门虎卧坡”,梁武帝萧衍高度评价“书圣”王羲之的书法有龙跳虎卧、飘逸出尘的灵动龙姿,《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⑥龙属于一个意义鲜明、情感浓烈、能产性高的表意构件与归类部首,对相关龙族字词浸染成强大向心力的褒义正面色彩意境,然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⑦,观《康熙字典》龙部字,字字处处凸显出龙引领所辖字词涵义指向与造字意图之独特价值,强烈预示着历史上亿兆百姓褒龙扬龙、尚龙崇龙等醇郁文化理念。

 

①萧纲:《梁简文帝集校注》(四),卷十三,肖占鹏、董志广校注,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965页。

②沈约:《宋书》卷二十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2页。

③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三十一回,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第246页。

④边平恕、金菊爱评注:《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元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6年,第109页。

⑤傅抱石:《中国绘画之精神》,素颐编:《民国美术思潮论集》,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4年,第578页。

⑥房玄龄等:《晋书》卷八十,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1064页。

⑦宗白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58页。

 

(一)神灵奇异

17■(lónɡ)《康熙字典·龙部》:“■,《五音集韵》:‘音龙。’《广雅》:‘巫也。’又江晖《亶爰集》:‘召■咸而聘之。’按此则竟读作巫矣。”①■属形声兼会意字,同巫,指神灵。《康熙字典》“龙”的异体字含“■”字,可见龙与鬼亦有渊源,龙之指涉范围无所不包。“万生都阳明,幽暗鬼所寰。嗟龙独何智,出入人鬼间”(唐·韩愈《题炭谷湫祠堂》)②,龙能升天可遁地,甚至阴间鬼界都用龙来制字称呼,如“■(■)生”旧说乃丙戌日鬼名,(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上》载:“《太真科经》说有鬼仙:丙戌日鬼名■生。”③

18■(lónɡ)《康熙字典·龙部》:“■,《说文》:‘祷旱玉龙。或从玉。’《玉篇》:‘圭为龙文。’”④■同珑、、境,指古人在大旱祈祷求雨时所用的玉石,上面刻有龙形花纹。古有龙王施云布雨之旧俗,“(龙之为灵,昭昭也)释氏有《龙王经》,大都为祷雨而设。”⑤祭祀仪式由巫师供奉龙形灵玉,并默念口诀以冀求龙王龙君现身显灵,施云布雨济民解困。1971年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出土了红山文化玉龙(见图4,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该龙形玉器由墨绿色的岫岩玉雕琢而成,周身光洁,躯体卷曲若钩,呈“C”字形。经专家考证,确定为红山文化遗物,距今逾5000年以上,这是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龙,属新石器时代用于祭天祷雨的祭器礼器,被誉为“三星他拉红山文化玉龙”、“中华第一龙”⑥。这件出土的玉龙已被考古界视为传世红山文化玉龙的标准器,意义重大,不仅为龙的起源与玉龙的年代确定提供了考古学证据,而且因为龙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中国文明起源问题的广泛讨论,不断指引国人寻找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而■、■等字词为学界提供了史料语料有力佐证。

 

①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②韩愈:《昌黎先生集》卷五,载逸凡点校《唐宋八大家全集》第1卷,广州:新世纪出版社,1997年,第65页。

③段成式:《酉阳杂俎》卷十四,杜聪校点,济南:齐鲁书社,2007年,第89页。

④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⑤王晫:《龙经》,第104页。

⑥《为什么将红山文化出土的玉龙称为“中华第一龙”?》,张明星主编:《二十一世纪新编十万个为什么·文化艺术卷》,长春:吉林摄影出版社,1999年,第289页。

 

 

4内蒙古三星他拉遗址红山

文化玉龙

 

5贵州龙场驿阳明洞(阳明先生“龙场悟

”处)

 

(二)恭敬虔诚

19(ɡōnɡ)《康熙字典·龙部》:“龚,《说文》:‘给也。’《玉篇》:‘奉也。亦作供。’又慤也。与恭同。梁元帝《告四方檄》:‘中权后劲,龚行天罚。’”①龚本义指供给,龙表音兼表意,金文作“颂簋盖”,睡虎地秦简为“”②,观龚之古文字形,凸显龙眼龙身,反映上古“先民确曾存在豢龙养龙之史实”③,故龚引申出“恭谨;谦恭;虔诚”等意,后尊为姓氏,姓氏有助于国人寻根问祖、宗祠族谱、身份认同,《万姓统谱》载:“龚氏之先共氏,避难加龙为龚,望出武陵。……黄帝臣共工司水土,子句龙继其职,其后为龚氏。”④

20(ɡōnɡ)《康熙字典·龙部》:“龏,《说文》:‘慤也。’又《字汇》:‘升也。’又《集韵》:‘音供,义同。’”⑤龏同慤(诚实,谨慎)、恭,亦表“恭敬;恭谨;虔敬;尊重”义。北宋赵子潇《隆庆初早朝十绝(其一)》诗云:“门门阊阖早春初,恭构龙飞御太虚。”⑥

(三)高大充实

21(pánɡ)《康熙字典·龙部》:“庞,《说文》:‘高屋也。’又姓。周毕公高

 

①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②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古文字诂林》,第1719页。

③黄交军:《从〈说文解字〉看中国先民的龙文化意识》,《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

④穆柳森编著:《百家姓辞典》,深圳:海天出版社,1988年,第242页。

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⑥张国源主编:《五桂流韵·宋朝》,余姚:梁弄诗社,2014年,第37页。

 

后,封于庞,因氏焉。又《集韵》:‘充实也。’《诗·小雅》:‘四牡庞庞。’《前汉·司马相如传》:‘湛恩庞洪。’”①庞同厐,本义指高屋,泛指高大庞硕之物,段《注》:“庞谓屋之高者也。故字从广,引伸之为凡高大之称。”②《三戒·黔之驴》亦曰:“形之庞也类有德,声之宏也类有能。”③

2■(lónɡ)《康熙字典·龙部》:“■,《篇海》:‘蒙龙也。’”④■同蘢(茏)、笼,属形声字,龙为声符,兼表“形体粗壮伟岸”,■本义指草木等形体高大、青翠茂盛,如《康熙字典·艹部》:“茏,蒙茏。《尔雅注》:‘弥离犹蒙茏耳。’《前汉·晁错传》:‘草木蒙茏。’师古注:‘蒙茏,覆蔽之貌也。’”⑤■亦可指称草木茂密幽深处,(唐)李华《寄赵七侍御》诗云:“玄猿啼深茏,白鸟戏蔥蒙。”《全唐诗》注:“楚、越谓竹树深者为茏,茏一作靘。”⑥

(四)兼有包容

23龓(lónɡ)《康熙字典·龙部》:“龓,《说文》:‘兼有也。’《正字通》:‘《汉书》:“龓货物。”今本作笼。’又《玉篇》:‘马龓头。’《字汇》:‘马鞁也。’”⑦龓同■、馨,属形声兼会意字,“龙”作声符,亦表义,卜辞作“前6.46.2”⑧,观甲骨文字形“龓”象以人手牵龙头状(有驯服龙的史料可证之),故从“兼有;兼包”引申出“牢笼”意,段《注》:“龓,兼有也。今牢笼字当作此。笼行而龓废矣。《吴都赋》曰:‘沈虎潛鹿,馽龓僒束。’按馽龓者,絷而笼其头也。《玉篇》曰‘马龓头。’《说文》鞥下云龓头绕者,亦取兼包之意。”⑨

24■(lónɡ)《康熙字典·龙部》:“■,《正字通》:‘俗笼。’”⑩10■同笼指笼罩、笼络,可见“■”蕴含“兼有包容”之义。

 

 

①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②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445页。

③柳宗元:《柳宗元文集》,彭嘉敏注,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年,第78页。

④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040页。

⑥王启兴主编:《校编全唐诗》,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721页。

⑦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⑧李圃主编、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古文字诂林》,第4636页。⑨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314页。

10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五)色泽鲜艳

25朧(lónɡ)《康熙字典·龙部》:“朧,《字汇补》:‘赤色。’”①朧指红色,取“赤红(龙)”义,古有赤龙之辞,“道士随黄犊,仙人驾赤龙”(明·傅汝舟《游玉笥山》),传说为神仙圣人所乘,(西汉)桓宽《盐铁论·散不足》:“尧秀眉高彩,享国百载。”马非百注:“《淮南子·修务篇》:‘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东汉)高诱注:‘尧母庆都,盖天帝之女,寄伊长孺家,年二十无夫。出观于河,有赤龙负图而至……与庆都合而生尧,视如图,故眉有八彩之色。’”②“赤龙”古时亦可指大地的符瑞,《宋书·符瑞志中》:“赤龙、《河图》者,地之符也。”③汉朝官方即宣称刘邦是“龙之子”、“赤帝子”,故后世赞誉刘邦为“赤龙子”。

(六)致病为患

26■(lónɡ)《康熙字典·龙部》:“■,《广韵》:‘与■同。禾病也。’”④■指禾苗病虫害,《正字通·龙部》:“■,禾病,本作■,《集韵》作■。”⑤龙不仅灵异,处理不当亦能致病生乱,如“怪之为蛟龙”(明·方孝孺《蚊对》)⑥,早期中国旧俗有“虫孽”、“龙孽”、“龙蛇之孽”、“蛇孽”、“龙斗”、“龙见井中”等谶纬说法,如“(龙,水物也)但非其所处,实为妖灾。夫龙以飞翔显见为瑞,今则潜伏幽处,非休祥也”(《晋书·五行志》)⑦。审读“龙孽”原意,当指龙类动物出现非时所造成的灾殃及反常现象。古代占象者将宇宙万物的生息变化与“天人感应”等谶纬神学理论紧密糅合起来,用以郑重劝诫上层统治者要明天理、惜四时、重民生、反诸己,发展演绎为早期中国极具民族特色、行之有效的一种政治哲学理论,对汉字文化圈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影响深远。该理论内涵认为龙等本为祥瑞,但若出现非时,其行不常,则为妖孽,君国之祸兆。若人君昏昧,不能立事,则为臣下所蒙蔽,致阳气衰,阴气盛,使蛰伏之龙蛇起而生变怪,见《后汉书·桓帝纪》:

 

 

①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②桓宽:《盐铁论简注》,马非百注释,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111页。

③沈约:《宋书》卷二十八,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71页。

④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⑤张自烈编、廖文英补:《正字通》,第2898页。

⑥方孝孺:《蚊对》,严昌选编:《历代文化名人笔下的鸟兽虫鱼》,海口:南方出版社,1999年,第116页。

⑦房玄龄等:《晋书》卷二十九,第702页。

 

“巴郡言黄龙见。”李贤注引《续汉志》曰:“时人欲就沱浴,见沱水浊,因戏相恐:‘此中有黄龙。’语遂行人闻,郡欲以为美,故上言之,时史以书帝纪。桓帝政化衰缺,而多言瑞应,皆此类也。先儒言瑞兴非时,则为妖孽,而人言生龙,皆龙孽也。”①遍索典籍群书,关于“龙孽”较早的文献记载首推《汉书·五行志》:“《(洪范五行)传》曰:‘皇之不极,是谓不建,厥咎眊,厥罚恒阴,厥极弱。时则有射妖,时则有龙蛇之孽,时则有马祸,时则有下人伐上之疴,时则有日月乱行,星辰逆行。”②西汉经学大师伏生利用“皇极”一语来积极构建秦汉时期宇宙观的重要支柱———天界,上天能对人类统治者的言行举止、内在道德、施政措施进行判断、控制、惩罚,并以神意谕示、寄寓万物(如龙)等多种形式予以表征呈现、惩恶扬善(从而使得统治者能善待万物、勤政爱民)。在伏生眼中,“皇极”是“五事”的延伸,故用传论“五事”的形式来畅谈“皇极”,从而对至高无上的封建皇权进行法理制约与舆论监督,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戴梅可(MichaelNylan)教授强调“皇极”是《洪范》的核心,它原意是表述君王必须采用的主术,以便最大限度地发挥统治的权力,并求得社会的协同③。早期中国这一特征得到了国际汉学家们的普遍关注与高度认同,如香港中文大学王爱和教授认为:“汉理论家们把皇帝视为人类独一代理(寡人),负责在天地万物中实现天道———‘王者自下承天理物’。‘五事’的失误导致不同灾异征兆以示不同程度的‘惩罚’,而‘皇之不极’则意味着最终失去天命。当君王不能承天理物履行皇极的责任,则‘天气乱,故其罚常阴也……阴气动,故有龙蛇之孽’。最终的惩罚是被天意翦除,不是遭新的明君诛杀,就是遭篡国者弑杀。”④

“龙以水为神,举一滴可包陵谷。”(唐·李朝威《柳毅传》)⑤龙属水族水兽水虫,如“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左传·昭公二十九年》)⑥,龙与水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亦为水虫之神,《管子·形势解》载:“蛟龙,水虫之神者也。

 

①范晔著、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七,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471页。

②班固:《汉书》卷二七下之上,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082页。

③转引自王爱和:《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金蕾、徐峰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92页。

④王爱和:《中国古代宇宙观与政治文化》,第192193页。

⑤李朝威:《柳毅传》,鲁迅校录、曹光甫校点:《唐宋传奇集全译》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9年,第60

页。

⑥孔子、左丘明:《春秋左传通释》,贾太宏译注,北京:西苑出版社,2016年,第1011页。

 

乘于水则神立,失于水则神废。人主,天下之有威者也。得民则威立,失民则威废。蛟龙待得水而后立其神,人主待得民而后成其威,故曰:‘蛟龙得水而神可立也。’”①据典籍观之,先民充分认识到人类世界与龙之动物世界存在密切关联,故用蛟龙与水的不可分割本质来形象譬喻人主与百姓之相辅相成真谛,从而晓谕劝谏统治者畏天爱民、顺天应时,以龙喻世效果奇佳,从龙属龙含龙之字词多蕴褒扬意义可见一斑,如例⑩17聾、⑩18攏表“(龙)神力非凡,可呼风唤雨”;例⑩19龚、⑩20龏形容“(黔首对龙)恭敬虔诚”状;例⑩21庞、⑩2祁指“(龙身龙体)高大充实”貌;例⑩23龓、⑩24朧描述“(龙)兼容并蓄”义;例⑩25朧意为“(赤龙)颜色丹红”。必须申明的是,古人看待事物非常强调辩证统一、不可偏废,从而始终保持着客观、清醒的认知态度与评判标尺,尽管“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唐·刘禹锡《陋室铭》)②,然龙作为人类认识自然、解释奥秘、寄寓情怀的通灵神兽、部落圣物乃至民族图腾,是中华先民认识世界、解释世界、规约世界的重要明镜,然也映照出恶龙漦龙、孽龙业龙等为祸降祟之阴暗面,如“吾有毒龙五百,当遣一龙揭片石,常山之人,皆鱼鳖也”(《新五代史·唐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传》)③、“怀古对崖有道观曰伏龙,相传李太守锁孽龙于离堆之下”(南宋·范成大《吴船录》卷上)④,龙能致人畜及禾木患病,如例⑩26朧表述“(妖龙使)禾苗出现病虫害”,据史观之,甚至龙本身亦能染疾需求助兽医疗治,见(西汉)刘向《列仙传卷上·马师皇》:“马师皇者,黄帝时马医也。知马形生死之诊,治之辄愈。后有龙下,向之垂耳张口,皇曰:‘此龙有病,知我能治。’乃鍼(同“针”)其唇下口中,以甘草汤饮之而愈。后数数有病龙出其波,告而求治之。一旦,龙负皇而去。”⑤可见先哲们观察细致,辨证充分,(清)王晫《龙经》亦云:“不得自在曰薄福龙,灾害数作曰恶龙,愤怒杀人曰毒龙,苦行雨曰乖龙,未升天曰蟠龙。”⑥勾勒出一幅古代龙孽图谱。统计龙部字词,情感褒贬对比为91,可知古人对龙具有顺美匡恶、涤瑕荡秽之鲜明扬弃态度,从而使得龙在历史长河中处处洋溢着正能量、好声音,受

 

①房玄龄注、刘绩补注:《管子》,刘晓艺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92页。

②郭顶衡主编:《中国历代散文精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5年,第108页。

③欧阳修撰、徐无党注:《新五代史》卷十四,马小红等标点,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页。

④范成大:《宋人长江游记:范成大〈吴船录〉今译》,陈新译注,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第192页。

⑤滕修展、王奇、张淑琴等编著:《列仙传神仙传注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7页。

⑥王晫:《龙经》,第105页。

 

 

 

 

到全国各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并渗透融入到日常生活及山川地理,是中华民族赖以传承的文化纽带。

“昔是潜龙地,今为上理辰”(唐·李隆基《登蒲州逍遥楼》)①,地名乃人类根据地形地貌、历史事件或人文典故赋予某一特定空间位置、地理实体以意义名称,“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对地理实体进行认知化、指称化、符号化的语言结果,深刻隐喻着地与人、事及物的各种关系,是国内外各民族研判地方认同、民族归属、精神寄寓的重要依据与文化观念,对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将到哪里去’(古希腊·柏拉图语)古老哲学命题具有认知溯源的导向功能”②。历史上西南边陲绝非“天高皇帝远”、蛮荒之地和化外之邦,而是久染文明、联系密切、融为一体。贵州为多民族省份,龙信仰深入人心,加速了各民族的交往与影响,可以说“龙是贵州所有民族共有的一种文化形象,或者说,贵州文化的诸多因素中,龙及龙的文化是被各地区、各民族共同接受的文化事项,表现了贵州各民族在民族根源和文化意识上的融通”③。作为体现文化认同、丕显大一统的活化石,云贵川诸省以龙作地名者俯拾皆是,“夜郎沙软多龙迹,盘瓠山回似犬牙”(明·张羽《送胡宗禹之播州驿丞》)④,以贵州贵阳市为例,如贵阳花溪区有桥梁叫龙南桥、龙泉桥、龙田大桥、大龙滩桥、新哨龙井桥,街区支路名龙江巷、蟠龙路、青龙北巷、青龙南巷,有市场地片称龙治、蟠龙市场,有农村居民点坐落位置山峰山坡田井等地势地貌谓龙腰、龙洞、龙潭、龙田、龙田大坡、龙眼睛(坡)、龙云、龙头(坡)、龙家坡、龙家山(坡)、龙家湾(坡)、龙阿坡、龙坡、大龙坡、龙虹坡、龙杆坡、龙岗坡、龙扛坡、龙汪坡、龙角坡、龙耕田(坡)、龙洞坡、龙滩坡、打龙坡、凯龙寨(坡)、蒙龙山(坡)、大龙阵(坡)、龙井对门(坡)、龙颈大山(坡)、龙井坡、龙井坝、龙井沟、懒龙塘、龙泉塘、龙滩、龙滩口(洞)、上龙滩、大龙滩、鸡龙滩、龙滩边、龙打岩、龙头上、龙尾巴,有山峰谓龙井后山、二龙抢宝、九龙山、真龙山、龙洞山、大龙头,有关隘谓骑龙关口,有泉水名九龙泉,有井水

 

①《中国皇帝全书》编委会:《中国皇帝全书·唐》,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1783页。

②黄交军、李国英:《鼠行天下:认知语言学理论视阈下“鼠”之文化诠辩》,《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年第1期。

③谢彬如:《龙与贵州文化》,重庆·中国铜梁龙灯艺术节组委会编:《中国龙文化与龙舞艺术研讨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

④罗克彬纂辑:《杨氏史籍编年》卷五,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194页。

 

叫龙井山,有河流呼龙滩河,有亭台称龙井寨亭、九龙亭,有寺庙唤作龙泉寺、回龙寺、青龙寺、云龙阁,有祠堂叫龙永秀家祠,有村子呼作骑龙村、摆龙村、羊龙村、石龙村、龙王村、龙云村、龙井村、龙山村、龙五寨村、龙泉寨村。贵阳云岩区有桥题做化龙桥,有火车隧道称龙宝冲隧道,有碑唤九龙浴佛,有寺庙谓回龙禅寺,有山峰叫象天龙,有山坡名母猪龙、青龙山,有水潭称大龙滩、小龙潭、半边龙潭,有龙井(水井上建有龙王庙及亭,为贵阳三大名井之首),有堤坝名石龙拦河坝,有道路叫龙井路、双龙路,街区支路亦有龙井巷、龙坝巷、龙潭巷、龙泉巷,南明区有片区称龙洞堡。有农村居民点叫龙眼岩、龙家寨、龙井湾。有农区名龙洞堡农区。有快速路叫贵龙大道,有主干路名龙洞堡大道。有次干路称龙腾路、龙水路、龙岭路、龙家寨道路、回龙路、见龙洞路、见龙巷。有桥梁唤作龙洞桥、见龙桥、老见龙桥、龙洞堡农场辅线桥、龙洞堡大道高架桥、贵龙大道高架桥、贵龙大道关堰大桥。有隧道称龙洞堡机场隧道、青龙山隧道、新青龙山隧道。有山坡叫龙角坡、龙眼岩长坡上、龙眼岩对门坡。有山峰谓青龙山。有河流名龙头河。有泉水名龙潭。有洞穴叫见龙洞、白龙洞。有寺庙唤回龙寺、白龙禅寺。有风景区称龙门书院、贵州永乐龙湖水利风景区。有公园谓龙山公园。机场名为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白云区有主干路名白龙路、白龙大道、龙腾路。次干路有龙井路。有支路称九龙湾街。有桥梁名九龙桥。有村庄称石龙村。有农村居民点谓龙潭坡、龙洞湾、龙滩坝、龙井寨、断颈龙、万龙滩、金龙滩、小龙滩、干龙坑。有洞穴名龙洞。有山坡叫龙崩土、龙拱坡、龙滩口、龙滩大坡、龙王庙、龙井冲、洞龙冲、小龙坡、大龙井坡、后龙坡、九龙坡、马山龙、万龙滩。有山谷叫金龙滩。有山峰称后龙山、青龙山。有碑称圣龙世纪苑石碑。有事件纪念地名马龙洞营盘。有洞穴叫马龙洞。有排水沟名龙井排洪沟。有拦河坝叫九龙塘拦河堰。有水库谓龙洞水库、龙滩口水库;乌当区有街区干路名龙广路、北龙路,有桥梁叫群龙桥,有农村居民点唤龙昌坝、可龙(角龙)、龙盘水、龙滩、龙洞、龙塘寨、龙井坝、龙井田、龙泉寺、龙脑壳、龙家寨、石龙、龙家院、小谷龙、大龙滩、龙井大冲、龙井瓦窑上、小龙洞、鱼龙坝、石龙过江、龙井田坝头、龙井大麻窝、新堡龙井寨、可龙平山,有泉水名龙潭、大龙滩,有关隘唤龙井关、龙家寨大关口,有风景区称龙角林,有公园谓大龙滩湿地公园、乌当盘龙山省级森林公园,有寺庙叫龙山寺、回龙寺、青龙寺、青龙观音寺、白龙寺灯堂、可龙大庙遗址,有小学名小谷龙小学;观山湖区有村名为小龙村。有村庄谓龙井村、董龙村,有山峰名石龙山、龙洞(山)、龙撑坡(山)、龙升坡(山)、龙起身(山)、龙上关(山)、龙抬头(山)、龙井大山、龙井后山、龙滩脑壳(山)、相天龙(山)、白龙会(山)、龙井营盘坡(山)、龙井小团坡(山)、龙井背后山、龙井大坡上(山)、龙井马崇岭、白花龙坡(山)、盘龙山、可龙大山、可龙后龙山、可龙高坡(山)、可龙尖坡(山)、可龙老鹰岩、青龙嘴坡(山)、小谷龙大坡(山)、谷定青龙坡(山)、洛坝龙井坡(山)、云锦青龙坡(山)、岩山青龙山、龙母山、王坝后龙山、腊鲊后龙山、谷金后龙山、谷庚后龙山、黄连后龙山、王岗后龙山、大土寨后龙山;开阳县南江乡有龙广小学,有寺庙名五龙寺,有村庄叫南龙村;息烽县有村庄名龙塘湾,有乡镇叫养龙司镇;清镇红枫湖景区有村庄谓龙家院,有道路叫龙凤大道(根据建文帝朱允炆诗词与老马河形状酷似巨龙与凤头得名);修文县有道路叫白龙路、龙场驿南路,加气站称龙场加气站,有村庄名龙场坝、九龙村、龙山村、新龙村、龙桂村,有镇称龙场镇。该镇古名龙场驿,驿所附近龙岗山有一岩洞名“阳明洞”(见第89页图5),洞口书有“奇境”二字,洞壁刻有明代贵州宣慰使安贵荣所题“阳明先生遗爱处”等字,王阳明(世号“阳明先生”)于正德三年被贬谪龙场驿,并在此冥思悟道,提出“知行合一”经典学说,完成并践行了古代中国认识论、实践论的心学顿悟与哲学飞跃。“丹成天师去,龙虎名万古”(南宋·汤汉《宿孔野云丹房》),通检最新贵阳行政地图册穷尽全部含“龙”的地名,并借助百度地图、高德地图、360地图等大数据进行比对溯源①,贵阳大量蕴“龙”地名无声诉说着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百姓尊龙敬龙、尚龙慕龙的酽纯绵长古俗余绪,是西南边疆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大一统的历史见证,借此我们也能合理解释王阳明由落魄逐臣在龙场驿摇身一变为心学大师、文化巨子并开宗立派、扬名寰宇的内驱动因,正是基于贵州地区以龙为代表之传统文化高度认同,而王阳明的到来使得二者偶烛施明,贵州进而从世人眼中“夜郎自大”的文化荒漠逐渐崛起为黔中王学乃至国学的昌盛之都,如1895年康有为发起旨在救亡图存、变法维新的“公车上书”活动,应者云集,遍及河北、云南等十八个行省,而僻远贵州竟“有(高达)95名举人参加,他们大都成为维新思想在贵州的传播者”②,正是王学龙魂长年熏陶下的累累硕果使然。据表1可知:龙字在古代汉语中义项紊杂、指

 

①贵阳辖属各县镇个别存疑地名本人亲赴所在地进行田野调查,并一一问询当地居民详实确认其历史源流。

②陈隆德:《贵州辛亥革命述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辛亥革命在各地:纪念辛亥革命八十周年》,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第125页。

 

涉广泛,然经过缜密拾掇华夏先民对龙之崇拜内核却始终一以贯之、痴情不悔,“从某种程度上说,理清名物词发展演变的历史层次,也是我们对古籍词语进行去伪存真、忠实还原的‘古史辨’过程,意义重大”①,足证汉字对考证古史、寻根家园的史料语料价值,堪称“治一字即一部文化史”(陈寅恪语)②的语言史观、文化史观。

1《康熙字典》“龙”之词义演变认知关系一览表

 

 

(⑧县名:敦煌郡有龙勒县)

⑨邑名:龙,鲁邑(地名崇拜)

⑩姓氏:汉有龙且

④山名:龙山(山水崇拜)

13臣名:龙(舜臣名)(名字崇拜)

14官名:龙师

15国君:龙,君也((王权崇拜)

自然世界(具体)ℴℴℴℴℴ→人类世界(抽象)

 

 

四、超凡入圣,龙喻皇权:《康熙字典》龙部字观“龙”之世界秩序

 

“真人龙飞万物睹,天命自至谁能当”(北宋·张耒《和陈器之四诗·朝应天》)③,龙因其器宇不凡、神通广大、兼容并蓄诸多卓异特征,常被用来隐喻德才兼备的俊才清称或英雄豪杰,比作“人中之龙”、“人中龙凤”等,如春秋时晋文公即譬喻为龙,见《史记·晋世家》:“龙欲上天,五蛇为辅。”司马贞索隐:“龙喻

 

①黄交军:《〈山海经〉西王母“戴胜”正解》,《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6期。

②桑兵:《陈寅恪与中国近代史研究(节选)》,黄树森主编:《广州九章:岭南经·中国梦·世界观》,广州:花城出版社,2009年,第219页。

③《四库提要著录丛书》编纂委员会编:《四库提要著录丛书·集部12》,北京:北京出版社,2010年,第289页。

 

重耳,五蛇即五臣: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子推也。”①而远古传说中的五个部落首领即号称“五龙”,《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五龙比翼,人皇九头。”李善注引《春秋命历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驾龙,号曰五龙。”②甚至龙之各个部位都可用于比拟形容高才绝学,如《三国志· 魏志·华歆传》:“歆为吏,休沐出府,则归家阖门。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三国魏鱼豢《魏略》:“歆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③前贤不仅喜欢用龙来指称名人雅士,亦常以龙自比自况,如“伤哉龙受困,不能越深渊。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同然!”(三国魏·曹髦《潜龙诗》)④曹髦以龙自喻,道出“龙游浅水遭虾戏”之苦闷不甘。“孔明卧龙者,潜伏躬耕耨,忽遭玄德云,遂起麟角斗”(唐·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⑤,以龙自喻最有名者首推自号“卧龙”之诸葛亮,因他胸怀经天纬地之才,却隐居隆中茅庐,未逢其主,聊以自勉,《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载:“(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⑥龙遂成为后世品藻人物、谈论风骨的常用术语与经典评价。“自是祖龙先下世,不关无路到蓬莱”(唐·胡曾《咏史诗·东海》)⑦,更有甚者,龙因其出类拔萃被封建皇权相中,成为帝王权贵之至尊象征,据说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龙的皇帝乃秦始皇,雅号“祖龙”,见《史记·秦始皇本纪》:“秋,使者从关东夜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遮使者曰:‘为吾遗滈池君。’因言曰:‘今年祖龙死。’”(南朝宋)裴骃集解引(三国魏)苏林曰:“祖,始也;龙,人君象。谓始皇也。”⑧龙从自然万物生灵之首跨入人类世界的等级结构、政治逻辑,用于比拟帝王至尊,并凝固成型,跃升为古代中国朝野上下积极构建世界秩序的取法对象、政治隐喻、皇权

 

①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185页。

②王友怀、魏全瑞主编:《昭明文选注析》,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第80页。

③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志》卷十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353354页。

④杨吉成主编:《中国生肖诗歌大典》第三辑,成都:巴蜀书社,2013年,第102页。

⑤黄钧、龙华、张铁燕等校:《全唐诗》卷六百十七,长沙:岳麓书社,1998年,第808页。

⑥陈寿:《三国志》卷三十五,夏华等编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年,第210页。

⑦李群玉等撰:《唐代湘人诗文集·胡曾咏史诗卷第一》,黄仁生、陈圣争校点,长沙:岳麓书社,2013年,第

188页。

⑧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第1397页。

 

符号,声势显赫无两。

“王孙乃龙种,世有■云麟”(北宋·苏轼《和赵德麟送陈传道》)①,中国古代的世界秩序理念源于“天下观”(又称“天下体系”、“天下主义”或“天下秩序”等)的世界认知、政治哲学、经典表述,李扬帆曾精辟指出:“如果非得用一个概念系统表达传统中国历史上存在过的一种‘世界秩序’(事实上是东亚秩序,但存在一种超越东亚的世界性的想象),传统中国的世界秩序确实可以被称为‘天下秩序’。”②值得注意的是古人观念中龙属万物之王者,而皇帝乃世界的主宰,龙与帝王二者对应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天下’表达了中国皇帝统治天下万物的思想。因此‘天下’是支撑中华帝国组织系统的最高政治价值的表达,是每位皇帝君临全部世界———‘中国’就被看作是全部世界之绝对权力的象征”③,其追求目标与最高理想乃世界大同、人间乐土、于斯为盛,“中华帝国出现伊始,历代帝王最根本的任务是实现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文化上的统一。统一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国家”④,是华夏多民族国家迈向大一统的活水源泉与文化基因。存在主义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从人与人的差异性出发,用怀疑的口吻强调“在世界统一中———无论是世界秩序还是世界帝国———将不会有长期延续的安宁,它就像在至今为止的国家形式中一样少有”⑤进而否定有长期稳定世界秩序的存在可能性,哈佛大学燕京讲座教授杨联陞亦曾声明“对整个中国历史加以观察,即可发现这个多面的中国中心之世界秩序,是在不同的时间,从许多程度不一,甚至有时几近于零的事实上,建立起来的一个神话”⑥,杨氏所论无疑有失偏颇。说明学者们“走出疑古时代”(李学勤语)的必要性,不能抱有历史虚无主义糟粕,究其源“中国人对古代的认识问题,是一个牵扯到他对于整个人生、世界的看法的最根本的问题。对于古代

 

①张春林编:《苏轼全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99年,第297页。

②李扬帆:《“中华帝国”的概念及其世界秩序:被误读的天下秩序》,《国际政治研究》,2015年第5期。

ViolettaRavagnoli:《中国的世界秩序观:“天下”概念与西方的世界观》,陈尚胜主编:《儒家文明与中国传统对外关系》,王巨新译,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225页。

④毕梅雪(MichelePirazzoli):《汉代艺术中的皇室格调及他者形象》,穆启乐、闵道安主编:《构想帝国:古代中国与古罗马比较研究》,李荣庆等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年,第281页。

⑤卡尔·雅斯贝斯(KarlTheodorJaspers):《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李夏菲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9年,第290页。

⑥杨联陞:《从历史看中国的世界秩序》,《国史探微》,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年,第1页。

 

的研究,对传统文化来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对过去事实的背诵的问题。过去的事可以不知道,但对全体中国人来说,对古代的认识实际上是一个与中国人的人生观、世界观密切相关的问题,它是关系到中国人对于自身价值标准的基本准则的认同的大问题”①,客观理性地评判中华文明在世界古史上的独特地位与优异表现尤显关键。事实上古代中国作为文明古国(且为四大文明古国目前硕果仅存的国家),技术先进,实力超群,自力更生,自给自足,长期遥遥领先于世界,故“两千年来,中国一直将自己视为世界的中心和主宰”②,正如美国著名国际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所说:“只有世界上幅员最辽阔和实力最强大的国家,才有可能形成通过其努力所塑造出的某种至少似乎有理的世界形象,才有可能改变这一世界形象,或者全部地或在很大程度上根据它们自己的愿望维持这一世界形象。”③这一精彩表述无疑再次验证了为何腾云驾雾、威力无比之(神)龙会淘汰万千竞争对手,最终被剔选为皇权王权至高象征的终极秘诀,而“大一统乃古代中国自西周以来立国兴邦的基本观念、核心思想、政治主流”④使得中华不仅国富民强,为诸国所艳羡,且在悠久历史中逐渐摸索出了一套缜密思考和有效处理外部世界关系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法则,打造了一个与宇宙天道秩序相联相关的原理、惯例和规范等构成的稳定体系(“朝贡体制”仅为它的一个侧面或部分),在亚洲周边、丝路沿线等区域形成了具有强大向心力、吸引力的磁核或同心圆模型结构,国际政治主流学界也普遍承认“中国的世界(天下)从未丧失其一统的意义和文化的完整”⑤,并敏锐洞察到“(中国世界内的精英统治者及中国境外的藩属统治者均相信)天子全智全能的榜样和德行所具有的神秘影响,不仅及于中国本土,而且可以超越中国疆界,普及全人类,给予他

 

 

①李学勤:《中国古代研究一百年》,杨庆中、廖娟编:《疑古、出土文献与古史重建》,桂林:漓江出版社,2012年,第72页。

②霍华德·斯波德(HowardSpodek):《世界通史:公元前10000年至公元2009年(第4版)》,吴金平、潮龙起、何立群等译,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3年,第781页。

③卡尔·多伊奇(KarlWolfgoneDeutsch):《国际关系分析》,周启朋等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126页。

④黄交军、李国英:《从日常炊具到至尊神器———论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形象流变》,《寻根》,2021年第4期。

⑤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中国的世界秩序:一种初步的构想》,陶文钊编选:《费正清集》,林海、符致兴等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8页。

 

们和平与秩序”①。与欧洲小国林立、烽火绵延迥异的是,古代中国通过兼容并包、海纳百川、开拓进取发展成让世界为之惊叹着迷的文明古国、超稳定结构,中国古代社会的长期稳定甚至影响到自身看待历史的时间单位与认知心态,法国政治活动家菲利普·巴莱充分肯定云:“可以确定的是,在世界历史上,没有任何文明比中华文明存在的时间更长;没有任何现存的文明比中华文明在时间的长河中扎的根基更长了。……中国人习惯了漫长的时间跨度。在中国,以百年为单位设立一个奋斗目标并不夸张。”②正是亘古以来建立的文化自信使得中华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中国的最突出之处在于,几千年前形成的文明经久不衰,延续至今,这与尼罗河流域、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和印度河流域创造的文明截然不同。这种贯穿人类历史的传承,成为中国曾经持有、而且仍然持有的中心论思想的基础”③,究其内因本质在于56个民族有着不约而同的图腾信仰、民族共识与普世价值,均承认自身乃同文同种、同宗同源、属龙子龙孙、龙胄龙裔,故能突破“华夷有别”藩篱桎梏,达到“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政治目的,始终强调各族人民同心同德、同行同向,这种卓异强烈“中国的独特性”让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述及时满怀敬意,着重强调“一个社会或国家常认为自己将亘古永存,并对自己起源的传说倍加珍视。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是,它似乎没有起点。中华文明不是作为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而是作为一种永恒的自然现象在历史上出现”④,基于深厚的文化沉淀与经验积累“在历史意识中,中国是一个只需复原,而无须创新的既有国家”⑤使得中华文明的光芒璀璨而夺目,并高度肯定“中国的光荣孤立在人类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酝酿了中国一种独特的自我意识,中国举世无双,不仅是世界诸文明中的‘一个伟大的文明’,更是文明的化身”⑥。龙不仅乃汉人心目中的神灵圣兽,各少数民族亦为龙之忠实拥趸、铁杆粉丝,龙成为“上古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

 

①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中国的世界秩序:一种初步的构想》,第11页。

②菲利普·巴莱(PhilippeBarret):《不要害怕中国》,马小棋、许予朋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9年,第99页。

③马豪恩(JorgeEduardoMalena):《中国:大国的构建》,林华译,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7年,第28页。

④亨利·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论中国》,胡利平、林华、杨韵琴、朱敬文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19页。

⑤亨利·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论中国》,第19页。

⑥亨利·基辛格(HenryAlfredKissinger):《论中国》,第23页。

 

’(《左传·宣公十二年》)的见证者、同盟者、书写者”①,历史上北方匈奴族即盛行崇龙祭龙古俗,《史记·匈奴列传》:“五月大会茏城(即龙城),祭其先、天地、鬼神。”司马贞索隐:“崔浩云:‘西方胡皆事龙神,故名大会处为龙城。’《后汉书》云:‘匈奴俗,岁有三龙祠,祭天神。’”②表明匈奴人全体高度认同中华龙。与牛、马、虎、熊、鸟等动物相比,龙乃“东方之兽”(《论衡·符验》)③、“水之怪曰龙”(《国语·鲁语下》)④,无疑更凸显兼容并包、复合多元的超强代表性、典型性,在中国最具有民俗特色与对外影响的十二生肖文化中,龙强势入选,且荣登第五位。“龙,君也”(《广雅·释诂一》)⑤,在帝王皇室眼中,它更是力量强健、伸缩自如、威严神圣,故对其青睐有加、推崇备至,故西汉贾谊《新书·容经》曰:“龙也者,人主之辟也。”⑥检《康熙字典》相关字词亦有明证。

27■(zhuō)《康熙字典·页部》:“■,《五音集韵》:‘面秀骨。’《博雅》:‘颧頄■也。’《玉篇》:‘汉高祖隆■龙颜。’按《史记》、《汉书》作龙准,注音拙。”⑦■指(高)颧骨眉骨圆起,与常人异,据说刘邦有此异相,《史记·高祖本纪》:“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⑧字典辞书作为古代中国官方倍加重视的传播媒介与文化载体,饱蘸着浓郁醒豁的思想意识与政治态度,《说文·页部》:“■,头颉■也。从页,出声。”⑨段《注》:“若高祖隆准。服虔:准音拙。应劭曰:颊权准也。师古曰:■权■字岂当借准为之。”⑩10以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理论视之,刘邦的奇异相貌、非凡特质及神奇魅力属于不折不扣的“卡里斯

 

 

 

①黄交军,李国英:《牛行华夏:〈说文解字〉牛部字涵括上古牛文化意识斠诂》,《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

②司马迁撰、裴骃集解、司马贞索引、张守节正义:《史记》,第2197页。

③王充:《论衡》卷十九,长沙:岳麓书社,2015年,第247页。

④左丘明:《国语》,长沙:岳麓书社,2006年,第43页。

⑤郝懿行、王念孙、钱绎、王先谦等:《尔雅·广雅·方言·释名清疏四种合刊(附索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第342页。

⑥贾谊:《贾谊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第109页。

⑦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395页。

⑧司马迁:《史记》卷八,长沙:岳麓书社,2016年,第83页。

⑨许慎:《说文解字》,第183页。

10许慎撰、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第420页。

 

”领袖支配类型,即“确信其英雄气概,以及非凡的禀赋”①建立的道德规范或社会秩序被信徒大众自发追随、服从、效忠、献身,平民百姓通过世俗眼光对皇帝肉身附龙的身体想象完成了对王者功成名就的心理认同与认知解释,“在对皇帝身体的想象中,皇帝的功业和德行都可以被置换成一种特定的身体符号和特征来加以印证和审视”②,正是在这种极具“卡里斯玛”支配类型的强大号召下,处于弱势的刘邦不断赢得各方势力的广泛支持,他使得社会各界人士笃信:刘邦是众望所归、普度众生、结束纷乱、能带来和平繁荣的真正的“龙之子”、“赤龙之子”、“天选之子”,从而最终以弱胜强,击败“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建立起赫赫有名的西汉王朝。“文经武纬包三古,日角龙颜遏四夷”(唐·贯休《寿春节进大蜀皇帝五首》)③■骨(龙准龙颜),古亦称日角,指额骨中央部分隆起,形状如日。相术家认为,人具日角骨相,主大贵。多拟况帝王,《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李贤注引郑玄《尚书中候》注:“日角,谓庭中骨起,状如日。”④

28(zhǔn)《康熙字典·冫部》:“准,《史记·高祖本纪》:‘隆准而龙颜。’注:‘服虔曰:准,颊权也。文颖曰:准,鼻也。’”⑤准(古作凖)字形容高鼻丰隆,亦称隆鼻、龙鼻(《麻衣神相》)。“忆遇高皇识隆准,岂意孤臣空白首”(南宋·陆游《悲歌行》)⑥,古代相师将其附会为帝王瑞兆,意指相貌独特非富即贵,后世尊称汉高祖刘邦为“隆准公”,并注入龙子、赤帝子、刘媪梦龙而孕、头绕龙气祥云等政治神话与谶纬理念,将平民出身的刘邦粉饰为龙气弥漫的高贵瑞相,并由此开启了古代中国后世帝王贵胄标准相的滥觞与范式,孙奕《履斋示儿编·杂记·事同》:“汉高祖龙颜,晋元帝、嵇康亦龙颜。光武日角,唐高祖亦日角。”⑦颇有意味的是:古代相术家称额骨隆起入左边发际为“日角”,入右边发际为“月

 

①马克斯·韦伯(MaxWeber):《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康乐等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298页。

②雷戈:《秦汉之际的政治思想与皇权主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39页。

③陈贻焮主编、孟庆文分册主编:《增订注释全唐诗》第5册,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第618页。

④范晔著、李贤等注:《后汉书》卷一上,第1页。

⑤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59页。

⑥刘扬忠注评:《陆游诗词选评》,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年,第155页。

⑦孙奕:《履斋示儿编》卷十七,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编:《全宋笔记第七编三》,郑州:大象出版社,2016年,第190页。

 

”,均视作大富大贵之瑞相祥征,《文选·刘孝标〈辩命论〉》:“龙犀日角,帝王之表。”李善注引三国魏朱建平《相书》:“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①

29龑(yǎn)《康熙字典·龙部》:“龑,《篇海》:‘高明之貌。’又《南唐书》:‘南汉刘岩改名龚,复改名龑。’古无龑,岩取飞龙在天之义创此名。”②龑同䶮、■、■,五代时南汉皇帝刘岩(原名陟)为自己新造的名字,取《周易》“飞龙在天”之义,事实上古代帝王造字改字颇有讲究,源于汉字崇拜(属于灵物崇拜),汉字丰富了人类认知自然、社会及自身的方式,是人类告别愚昧、步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古人在创制、使用过程中对其油然而生敬意,源于文字本身及其携带的思想信息即伴随着人类对未知世界探寻过程中的神秘想象,“在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尚不理解的情况下,人们往往把语言文字同某些自然现象和自然力联系起来,甚至误认为语言文字是祸福的根源”③。以华夏先人原始思维论之,汉字乃充满着神奇与尊严的神秘符码与文化基石,文字的产生打破了神灵世界的垄断,将对未知世界的认知主动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许慎注:“鬼恐为书文所劾,故夜哭也;伯益佐舜,初作井,凿地而求水,龙知将决川谷,漉陂池,恐见害,故登云而去,栖其神于昆仑之山也。”④先哲们将“仓颉作书”与“伯益作井”并提同列,其意当为突出文字奇特功效。古人深信文字隐含着宇宙的结构与规律,掌握文字就宰制了命运枢机、神鬼意志等一切,并最终由此形成特有的“符篆文化”,代表性案例如武则天时期“武周新字”,“龑”亦属崇龙慕龙谶纬而成,《宋史·南汉刘龑传》:“(刘陟袭位)贞明三年。僭帝号,国称大汉,改元乾亨,行郊祀礼,改名岩,又改龚,终改‘龑’,‘龑’读为‘俨’,字书不载,盖其妄作也。”⑤

“鸾凤岂巢荆棘树,虬龙多蛰帝王都。”(唐·徐夤《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

 

 

 

①刘峻:《刘孝标集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72页。

②汉语大词典编纂处编:《康熙字典(标点整理本)》,第1540页。

③李明军:《文字中的玄机》,《天人合一与中国文化精神》,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73页。④刘安著、许慎注:《淮南子》卷八,陈广忠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180181页。

⑤脱脱等:《宋史》卷四百八十一,刘浦江等标点,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574页。

 

题名因成四韵》)①龙为封建皇权所垄断专用,帝王常自诩“真龙天子”,帝王相貌命名“龙颜”、“龙准”,皇帝身体誉为“龙体”、“鳞身”(长有鳞甲状花纹的身体,意指龙体。古人以为是帝王之相),身体抱恙称“龙体欠安”,帝王穿戴“龙袍”、“龙衮”、“龙衣”,而“龙卷”亦指上绣龙纹的古代帝王朝服(用于祭祀),见《礼记·玉藻》:“龙卷以祭。”郑玄注:“龙卷,画龙于衣。字或作衮。”孔颖达疏:“卷谓卷曲,画此龙形卷曲于衣,以祭宗庙。”②饶有意味的是:林国恩教授利用“龙”之诸多古文字形体与明朝建文帝的相关资料试图对贵州地区最为神秘的人文景观———红崖天书(见图6、图7)作出系统解读,据他考证,认为图6的文字(即图7左上角第2字)是“天子衮冕的象征”③,即龙卷。并认为“天书”图文的这条龙只能是皇帝的象征,头上形似“宝盖”的图文就是夸张描绘的“皇冠”④。建文帝曾在贵州罗永庵中壁间题有“欸段久忘飞凤辇,袈裟新换衮龙袍”(《金竺长官司罗永庵题壁》)⑤诗句,故林氏进而推测“建文帝仍念念不忘自己原本的皇帝身份,他把这表征皇帝身份的‘龙袍’化入‘天书’之中,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⑥, 从而为学界正确解密红崖天书奥秘提供了有益的线索。皇帝的御案名“龙案”,御座叫“龙椅”,帝王的床铺称“龙床”、“龙榻”,皇帝所居之禁中尊为“龙禁”,天子或太子的住宅叫“龙邸”,皇帝乘坐之车辇名“龙銮”、“龙辇”、“龙驾”、“龙服”、“龙轩”、“龙辀”、“龙辂”等,天子仪仗画有两龙蟠结的旗帜唤作“龙旂”、“龙旟”、“龙旗”,王侯之棺饰叫“龙帷”,皇帝的扈从称“龙扈”,侍卫帝王之马军号“龙卫”,唐玄宗时禁军叫“龙武军”,天子之坐骑称“龙骑”,天子的马舍为“龙厩”,传达皇帝命令的牌子名“龙牌”,帝王之诏旨、圣旨称“龙綍”、“龙纶”,帝王的子孙誉为“龙孙”、“龙种”、“龙胄”,皇帝之恩典尊为“龙恩”,帝皇颁发的历法名“龙躔”,皇位称“龙位”、“龙廷”,帝王之气叫“龙气”,皇帝即位称“龙飞”,王者兴起赞曰“龙兴”,群雄争夺天下称“龙斗”,皇帝驾崩讳饰“龙升”、“龙御上宾”、“龙驭宾天”、“龙去鼎湖”,帝王之丧车名“龙■”、“龙■”,皇帝的棺椁称“龙椁”。随着

 

①赵俊玠、郗政民等:《唐诗人咏长安》,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第199页。

②陈戍国导读、陈戍国校注:《礼记全本》,长沙:岳麓书社,2019年,第201页。

③林国恩:《破解“红崖天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4年,第180页。

④林国恩:《破解“红崖天书”》,第178页。

⑤朱允炆:《明惠帝诗文选·金竺长官司罗永庵题壁》,《中国皇帝全书》编委会主编:《中国皇帝全书·明》,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2010年,第3293页。

⑥林国恩:《破解“红崖天书”》,第179页。

 

封建皇权的进一步强化,皇帝甚至直接将“龙”及其他相关名字予以垄断专用,如“周宣帝自称天元皇帝,不听人有天、高、上、大之称。官名有犯,皆改之不许。……政和中,禁中外不许以龙、天、君、玉、帝、上、圣、皇等为名字。……宣和七年七月,手诏以昨臣僚建请,士庶名字有犯天、玉、君、圣及主者悉禁”(南宋·洪迈《容斋随笔·禁天高之称》)①,更有甚者,“宋代形成的天子独裁体制,逐渐把象征天子的龙纹固定为天子的独占物”②,宋徽宗即位十年后,以律法来严禁民众制造、购买或使用龙形饰品,“政和元年十二月七日诏:‘元符杂敕,诸服用以龙或销金为饰……及以纯锦遍绣为帐幕者,徒二年,工匠加二等,许人告捕。虽非自用,与人造作,同严行禁之。’”③从而使得龙与封建皇权无缝衔接、密不可分。“柳营平日鏖轻敌,龙衮今年识至尊”(南宋·王灼《代公庆上郭帅》)④,有意思的是,龙作为一种特征鲜明、寓意祥瑞的健畜猛兽,也常常频繁被优选为帝王年号,年号乃古代中国一种特有的纪年法“不仅寓意‘真龙天子’可以控制时间、顺天应人及君权神授,也翔实记载着古代上层宫廷结构的祥瑞福兆、天命观念、政治诉求及庙堂典制”⑤,考诸史书,历朝帝王择“龙”作年号数量高达14个,如“黄龙(前49)”为汉宣帝刘询在位时最后一个年号,三国吴大帝孙权也曾使用“黄龙(229231)”年号,“(壬午,梓州刺史段子璋反)子璋自称梁王,改元黄龙,以绵州为龙安府”(《资治通鉴·唐纪三十八》)⑥,唐朝梓州刺史段子璋亦曾反唐封王,立过“黄龙(761)”年号;“龙兴(2536)”东汉蜀郡太守公孙述于王莽之乱称帝时的年号,十六国时期后赵大黄帝侯子光(羯族)也使用“龙兴(337)”年号,唐时南诏国第九位君主劝龙晟亦改元“龙兴(810816)”,大理正康帝段正兴第三个年号亦作“龙兴(11551161)”;魏明帝曹叡采用“青龙(233236)”年号,十六国时期后赵哀帝石鉴(羯族)也曾立过“青龙(350)”年

 

①洪迈:《容斋随笔·容斋续笔》卷四,刘莲英编译,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9年,第97页。

②宫崎市定:《中国的历史思想———宫崎市定论中国史》,张学锋、尤东进、马云超、童岭、杨洪俊、张紫毫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第170页。

③徐松辑录:《宋会要辑稿四·舆服四·臣庶服》,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2232页。

④许吟雪、许孟青编著:《宋代蜀诗辑存·遂宁市》,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250页。

⑤黄交军、李江义:《鼎立华夏:汉字文化学背景下〈说文解字〉“鼎”之文化审视》,《语文学刊》,2021年第3期。

⑥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卷二百二十二,邬国义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2496页。

 

号,后燕昌黎王兰汗(鲜卑族)亦改元“青龙(398)”;“龙飞(396399)”为十六国时后凉太祖吕光(氐族)的年号;“龙升(407412)”乃十六国时夏国世祖武烈帝赫连勃勃(匈奴族)的年号;“龙朔(661663)”属于唐高宗李治的第三个年号;“神龙(705)”是武周王朝武则天的最后一个年号,唐中宗李显继位沿用“神龙(705707)”年号;唐中宗李显后改元“景龙(707710)”,表明他嗜好龙字年号;“龙纪(889)”乃唐昭宗李晔的第一个年号;“见龙(780783)”为唐时南诏国第六世王异牟寻的年号;“龙德(921923)”为后梁末帝朱友贞的年号;“白龙(925928)”乃五代十国时期南汉高祖刘䶮使用的第二个年号;“龙启(933934)”为闽惠帝王延钧的年号;“龙凤(13551367)”乃元末(国号宋)小明王韩林儿的年号,汉明皇帝田九成亦建元“龙凤(1397)”,可见龙作为万民景仰的图腾神、精灵神、吉祥神、保护神,成为王侯将相的追捧圣灵,以龙为号着眼于龙神显灵,保驾护航,长治久安。阐析“龙”之汉字形音义其实也是一个字词考古、文化寻根的认知苦旅,从中能释读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与民族秘史,从这个意义而言“汉字作为一个独立的表意系统,汉字的形体结构体现出了汉民族看待世界的样式与视角,因而具有独特的文化解读功能。汉字诸多符号形体忠实反映出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原始历程,从中可以管窥中国文明史的嬗变遗迹,故汉字的解析从一开始就具有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意义,而不仅仅是纯语言学的意义”①。

 

6瞿鸿锡红崖天书摹本图7贵州关岭红崖天书遗迹

“艺祖开基登九五,驾驭群雄走龙虎。”(南宋·王之望《王钤辖出示乃祖两令公画像求诗为赋七句》)②以龙为尊、取龙为年号构成古代中国世界秩序的核

 

①黄交军、李国英:《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下〈说文解字〉“鬼”之文化探秘》,《地方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②张毅、于广杰编著:《宋元论书诗全编》上编,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7年,第208页。

 

心理念与政治特色,基辛格精辟指出:“在亚洲所有关于世界秩序的观念中,中国所持的观念最为长久、最为清晰、离《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主张最远。中国的历史进程也最曲折复杂,从古老的文明到传统的帝国,到共产党革命,再到跃居现代大国的地位。中国走过的路将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①古老的中华文明是一个以华夏为中心的“天下”体系与礼乐文明,为周边诸国、异域外邦“心向往之”,亦步亦趋,诚如基辛格所言:“历史上,中国靠自己的成就和行为使外国心悦诚服。”②与惯于烧杀掳掠、殖民剥削发家的欧美列强斑斑劣迹迥异的是,中华帝国“朝贡制度的目的是培养他国对中国的恭敬,而不是获取经济利益或武力统治他国”③。作为古代中华文明标志性、代表性、典型性的龙,其声威流韵更是波及海内外,引发汉字文化圈及陆海丝绸沿线国家纷纷劘习效仿,历史上越南、朝鲜、日本等国家依中国惯例先后采用年号进行纪年纪时,如越南李朝李圣宗李日尊第一个年号为“龙瑞太平(10541058)”(或作“龙瑞天平”)④,第三个年号改元“龙彰天嗣(10661068)”⑤,而“龙符元化(11011109)”(或作“龙符”,见《大越史记全书》)⑥乃李朝李仁宗李乾德的年号,“治平应龙(12051210)”⑦为李朝高宗李龙翰的第四个年号,后黎朝第二十二代君主黎纯宗黎维祥亦择“龙德(17321735)”⑧作年号。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日本作为亚洲最先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至今仍在通行年号纪年,且年号均典出中国古籍史册,日本堪称是竭力学习模仿古代中国政治体制、典制习俗、文化思想最为勤奋最具成效的模范生、佼佼者,深谙古代中国优秀文化精髓。考“天皇”一语,本是汉籍史书中的远古帝名,为三皇之首,《史记·秦始皇本纪》:“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⑨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人称为“天皇”,东汉史学家袁康《越绝书·外

 

 

①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胡利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年,第276页。

②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第279页。

③亨利·基辛格:《世界秩序》,第278页。

④李兆洛:《历代纪元编》(一),王云五主编:《万有文库》第一集第961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65页。

⑤李兆洛:《历代纪元编》(一),第65页。

⑥李兆洛:《历代纪元编》(一),第65页。

⑦李兆洛:《历代纪元编》(一),第66页。

⑧陈荆和编校:《大越史记全书》,东京: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4年,第1079页。

⑨转引自严耕望:《中国政治制度史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第45页。

 

传记吴王占梦》载:“夫越王句践,虽东僻,亦得系于天皇之位。”①据史观之,明确自称“天皇”者为唐高宗,见《新唐书·高宗纪》:“八月壬辰,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②日本对古代中国学习堪称全面深入,以年号为例,日本天皇甚至直接将唐朝著名皇帝的年号借用过来作为自己的年号,如日本清和天皇于859876年照搬唐太宗的年号“贞观”③,而圆融天皇于976977年也径直采择唐德宗的年号“贞元”④,日本的后醍醐天皇于13341338年期间使用了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的“建武”年号⑤等等不胜枚举,是日本思想及语文深受中华文化强势熏染的底层表现,有力凸显出古代中国对汉字文化圈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巨大影响,有中国学者指出:“儒学的吸收对以皇室为中心的日本提供了一个可资仿效的国家的型范。”⑥日本著名历史学家山中顺雅教授更是高屋建瓴、鞭辟入里,精辟论断云:“日本的天皇氏族借用中国皇帝制度中的中华思想、礼和皇帝专用词,建立起日本的天皇制。”⑦并强调以汉字汉文汉籍为载体为代表的泱泱中华的思想文化、风俗信仰、学术流派、礼仪典制等对日本古代形成发展史居功至伟,并反复申明“如果没有这些中国皇帝专用词以及作为表记符号的汉字的话,也许日本列岛上就不会出现天皇制度”⑧,“可以说,如果没有中国的皇帝制度,就不会有日本的天皇制的问世。日本的天皇制完全是中国的皇帝制度的复制品”⑨,“如果没有中国的皇帝制度的话,可以说就不会有日本的天皇制。日本的天皇制的根在中国”⑩10。诚如斯言,“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

 

 

①袁康、吴平:《越绝书》卷十,徐儒宗点校,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年,第67页。

②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三,陈焕良、文华点校,长沙:岳麓书社,1997年,第39页。

③桑原骘藏:《唐宋元时代中西通商史》,冯攸译述,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8年,第102页。

④木官泰彦:《中日交通史》,陈捷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1年,第312页。

⑤山村耕造(KozoYamamura)主编:《剑桥日本史(第3卷)·中世日本·第四章室町幕府》,严忠志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20年,第172页。

⑥武安隆:《文化的抉择与发展———日本吸收外来文化史说》,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12页。

⑦山中顺雅:《法律家眼中的日本古代一千五百年史》,曹章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第262页。

⑧山中顺雅:《法律家眼中的日本古代一千五百年史》,第118页。

⑨山中顺雅:《法律家眼中的日本古代一千五百年史》,第262页。

10山中顺雅:《法律家眼中的日本古代一千五百年史》,第118页。

 

力了吗》),帝王帝制虽已烟消云散、沦为尘土,然龙于现代国民心中始终未曾缺席远去,究其原因龙乃古代中国的钢筋铁骨、超强基因,替华夏儿女血脉肌体注入了免疫抗毒、永葆青春的自信灵魂,大力挑起中华民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与文化自信之民族脊梁,是泱泱中华数千年辉煌文明史的一枚亮丽名片,屡经沧桑却历久弥坚。从这个意义而言,亿兆百姓对龙之热爱推崇使它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思想精华、合理内核与嬗变动力,给中华民族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历史注脚、思想源泉、生动案例②,是西方世界传说中只会贪婪守财、张牙舞爪、喷火施虐之“dragon”自惭形秽、无法企及的。与欧美文化观念内“dragon”始终矗立于人类对立彼岸之根深蒂固“傲慢与偏见”迥异的是,“津无蛟龙患,日夕常安流”(唐·孟浩然《与黄侍御北津泛舟》)③,龙与华夏先民虽曾有过激烈交锋(如龙患龙祟、龙蛇之孽等),最终结果却是化干戈为玉帛、同舟共济,最终凝固为炎黄子孙自强自立、一往无前的高大英姿,充分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和实生物”(《国语·郑语》)④、扬善弃恶的生态理念、生存智慧与“形器不存,方寸海纳”(东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⑤的哲学特质、民族精神,是勤劳勇敢的中国人弘扬民族精气神、彰显文化软实力的明星动物、闪亮标签及经典案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始终一以贯之,居功至伟。

 

五、结语

 

“英英白龙孙,眉目古人气”(南宋·姜夔《以“长歌意无极,好为老夫听”为韵,奉别沔鄂亲友》)⑥,龙文化作为古代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化现象,字里行间、词义语辞充分流露出先民对龙的世界感知、哲理思索、社会应用、人类记忆,是

 

①鲁迅:《朝花夕拾》,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16年,第166页。

②黄交军、李国英:《与牛共舞:徽州牛文化探秘》,陈声柏主编:《国学论衡》第十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年,第141168页。

③孟浩然:《孟浩然集》卷一,长沙:岳麓书社,1990年,第19页。

④左丘明:《国语》,第89页。

⑤萧统编:《文选》,海荣、秦克标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402页。“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语出《尚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无求备于一夫。必有忍,其乃有济。有容,德乃大。”和《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⑥姜夔:《姜白石诗集笺注》,孙玄常笺注,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3页。

 

管窥中华史前以来文明嬗变的关键突破口,“词典尤其是大型权威辞典的精确解释是我们参照考察语言文字及人类文化现象的重要依据,同时也是学界赖以作出事实判断与结论产生的关键支撑材料”①,故以古代最为权威的工具书《康熙字典》龙部字词为研究目标,从汉字文化学理论视阈深入观照剖阐后发现:龙从一大型爬行动物经过古圣先哲们连续不断的语义阐发、逻辑推理、政治建构,逐渐登堂入室、超凡入圣,衍生演进成萨满神兽、氏族圣物乃至部落图腾,并因其遨游宇宙、能量非凡、无与伦比,被封建皇权垄断作帝王权柄象征,成为古代中国上层政治有效构建世界秩序的祥瑞动物、叙事对象、特殊符号,“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的喜庆动物、认知编码与文化基石,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增添了新的力证”②。审视《康熙字典》龙部字词可见龙族字词自成体系,且井然有序,有力地印证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对社会生活、典制习俗、喜怒哀乐、民心向背等民族秘史具有直观映射的镜像功能③。尤为重要的是,由于龙被神州大地56个民族高度认同、集体膜拜,故它始终融汇为华夏多民族大一统历史进程中的核动力、原子能、向心磁。近代中国虽因统治者闭关锁国、蔽明塞聪导致欧美列强利用坚船利炮轰开国门造成“亢龙有悔”(《易·乾》)④、生灵涂炭,然亿兆国民在屡经神州陆沉、百年沧桑等空前浩劫情形下,激发起中华无数热血儿女、龙子龙孙的血性、韧性、灵性、悟性,唤醒国民灵魂深处积淀已久的龙文化超级基因与自强精神,大力助推炎黄子孙众志成城、群策群力、同仇敌忾、共御外侮,使得泱泱中华再次“飞龙在天”(《易·乾》)⑤,新中国以“东方巨龙”矫健英姿昂首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向世人正式宣告民族崛起、文化复兴、王者归来,正如著名音乐人士侯德健《龙的传人》歌词所云:“古老的东方有一条龙,它的名字就叫中国;古老的东方有一群人,他们全都是龙的传人。巨龙脚底下我成长,成长以后是龙的传人;黑眼睛黑头发黄皮肤,永永远远是龙

 

 

①黄交军、李国英:《释义元语言视阈下“鬼”之文化模式稽考———基于英语、日语、汉语的比较研究》,《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20年第3期。

②黄交军、李国英:《中国早期鼠文化考索》,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国学》第九集,成都:巴蜀书社,2021年,第373411页。

③黄交军:《〈说文〉鸟部字、隹部字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第59页。

④周易中华文化讲堂注译:《周易》,第2页。

⑤周易中华文化讲堂注译:《周易》,第2页。

 

的传人。”①大量龙类字词融聚成汉语词汇的历史洪流,被誉为完整保存炎黄子孙全部文化信息的“活化石”、“全息胚”,折射出华夏各族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集体共识和核心价值,正如历史语言学奠基者雅各布·格林强调“我们的语言就是我们的历史”②,并认为语言比骨骼、武器与墓穴更能证明民族的历史与民族身份的标记,乃民族历史文化的碑铭。从这个意义而言,以《康熙字典》为代表的字书辞典既是著者对清初及以前(龙等)天地万物、风俗典制等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与鸿篇巨著,也是朝野学子对古今社会动态与思想源流的一次全面而深刻的学术总结与人文反思,进而可理解历代圣贤先后编撰卷帙浩繁的大量字书、词典、类书绝不仅仅满足于著书立说的个人嗜好,而是肩负家国天下与历史传承的沉重使命,寄寓着先民继往开来的经验积累、世界感知、国民意识及价值观念,故能演化为古代中国士子同仁自觉自律的知识启蒙与行为指针,因此龙文化等不仅是前贤时修理解古代中国世界秩序的一种自我视角与认知方式,并且螺旋上升为国家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亦为华夏民族遗世而独立、赖以生存、承前启后的思想之根、文化之源、国脉之鼎与心灵之家,受到自上而下全体国民的高度重视与集体谙习③,正如国际著名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特别指出的:“中国思想中的关键词是‘秩序’(order),尤其是‘模式’(pattern)。象征的相互关系或对应都组成了一个巨大模式的一部分。……它们是有赖于整个世界有机体而存在的一部分。”④“凡骨变成仙骨了,此躯何患弗为龙”(南宋·苏遹《大涤洞天留题》),龙从远古一大型爬行动物,经过昔圣时贤千万年来的演绎升华、推陈出新,已然蜕变为全体国民乃至海外华人的身份标志与国族象征,继续引领炎黄子孙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在当今风谲云诡、变化莫测的国际新形势下,挖掘汲取龙之正能量,颂扬继承龙之好声音,确立中国“龙”文化的话语权、解释权,积极捍卫优秀传统文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奋发有为、薪火相传的主旋律、最强音,永不褪色,功在千秋。要之,一部《康熙字典》龙部字

 

①侯德健:《龙的传人》,王立平主编:《百年乐府———中国近现代歌词编年选》(4),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8年,第2627页。

②雅各布·格林(JacobGrimm):《论语言的起源》,转引自B.И.阿巴耶夫:《语言史和民族史》,《民族问题译丛》,1957年第12期,第13页。

③黄交军、李国英:《认知语言学理论背景下〈说文解字〉“鬼”之文化探秘》,《地方文化研究》,2017年第5期。

④李约瑟(JosephNeedham):《中国科学技术史》第二卷,何兆武等译,北京:科学出版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305页。

 

词的文字源流史、语言演变史堪称一段炎黄子孙认知世界、理解世界、观物立象、物我两忘的世界图景与心路历程,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发愤图强、海纳百川、赓续祖志的民族传统及奋斗精神,其深刻蕴含的文化精神和思想魅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凝聚之重要功能无论怎么形容都不过誉,始终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民族魂”①、“我们的根”、“存在家园”②,对破译中国民俗史、政治史、思想史以及文化史意义重大。

①鲁迅:《学界的三魂》,《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5年,第224页。

②海德格尔:《海德格尔选集》上卷,孙周兴选编,上海:三联书店,1996年,第358页。海德格尔断言:“语言是存在的家。人以语言之家为家。”意类于荷尔德林诗:“词语破碎处,无物可存在。”

黄交军,李国英.龙行天下:《康熙字典》“龙”之汉字文化观照[J].思想与文化,202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