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教材识字教学策略研究
■郭乐静
摘要:汉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我们交流和沟通的凭借,是学生进行阅读与写作的基石。识字教学在传承中华文化、夯实学生的文化基础、提升学生的人文底蕴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应站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重新认识汉字文化,重新审视识字教学,深入探索识字教学的策略,注重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正确把握教材编者意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同时运用多元的识字方法,提高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拓宽学生识字的学习空间,使汉字所承载的人文价值和工具价值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部编教材;识字教学;汉字文化;识字兴趣;识字方法;学习空间
一、领悟汉字的文化内涵,把握教材编者的意图
语文学科所承载的一个重要使命是文化的传承与理解,而汉字“以形表意”的特点决定了其本身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这些创造融汇着的不仅是文字的符号,更承载着智慧、思想和文化。从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到秦汉时期的隶书,从魏晋时期的行书,到随唐时期的楷书,借助这些文字的演变历程,能使人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识字教学的过程绝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音、形、义的辨认过程,而是对汉字历史的追根溯源、对中国文化深入探究的过程。语文教师只有深刻领悟汉字之中蕴含着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才能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打开汉字背后的神奇世界,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教师只有把对汉字的认识提高到文化传承的层面,识字教学才能走得更远,才能真正为学生的文化基础奠定扎实的基础,这种对汉字文化丰富内涵的认识是进行识字教学的重要前提。
汉字起源于生活,又融汇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思想精髓和独特的审美意识,部编版的小学语文教材正是站在这样的高度之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安排识字板块。例如,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编排:《天地人》一课作为识字单元的开篇,以意蕴丰富的国画为背景,展现了“天、地、人、你、我、他”6个汉字。“天地人”这“三才之道”在我国经几千年而流传不衰,对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编者的意图就在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韵语识字“金木水火土”则揭示了古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思维观念,编者意在引导学生亲近万物;看图识字“口耳目”,则是带领学生了解自己;象形识字“日月水火”是借象形图文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发展的历史;《对韵歌》是根据启蒙读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编写而成的韵文,引导学生在朗朗上口的诵读中感受汉语的音韵美。这五篇识字内容,再加上国画、象形文字、京剧脸谱等情境图的辅助,渗透着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再如,从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日月明》到一年级下册教材《小青蛙》,编者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循序渐进,先后渗透了象形、会意、形声三种汉字造字法,将汉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展现得形象而生动。从工具性方面来说,编者的意图是要让学生了解汉字的特点,学会运用象形、会意、形声这些构字规律进行识字;从人文性的角度来说,编者意在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汉字中蕴含着的文化内涵和古人造字的智慧。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学生识记汉字、运用造字规律识字的过程是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发挥创造力的过程。在教学时,教师只有真正领悟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正确把握编者意图,才能做到深入浅出,教有方向;学生则能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中感受到汉字的魅力所在,增强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二、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
布鲁姆曾说:“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第一学段目标第一条就强调“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如果教师能在学生刚刚步入学校,初次接触“语文”之时,就能为学生打好“兴趣”这个底子,这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是意义重大的。培养学生的识字兴趣,只有深入了解学生,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首先,初入小学的学生,对新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新的学校、新的伙伴、新的老师、新的书本、新的知识……对他们来说都充满了新鲜感。其次,这个阶段的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的思维方式是与具体的情境和具体的活动联系在一起的。再次,他们虽然年龄小、知识储备不够丰富,但他们的想象力是丰富的。基于低年级学段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1.将识字教学与具体生动的情境相结合
情境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的核心是激起学生的情绪,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情感与认知相统一。部编版的教材正是基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每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了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情境图,教师可以运用这些插图创设情境;现代媒体技术声像皆备、资源丰富、动静皆宜,教师可以通过现代化的媒体技术,结合识字内容为学生创设具体可感的学习情境;部编版教材贴近于学生的生活,教师还可以再现生活中的情境。学生在这样丰富多彩的情境中识字,必然会唤醒学生浓厚的识字兴趣。例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一课时,利用了大型电视艺术片《汉字宫》的视频片段,为学生创设了“走进象形字”的情境,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古人造字的智慧和汉字的“形象之美”,激发了学生对汉字及汉字文化的热爱。再如,在一年级上册《小书包》一课的教学中,某教师就把课堂“变”成了一个文具超市,学生们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是“售货员”,有的是“买文具的家长”,有的是“买文具的小朋友”,“售货员”要整理货架,将文具(实物或图片)与文具标签(词语卡片)一一对应起来,“家长”和“小朋友”要根据教师提示的文具清单(词语卡片)购买文具……在这种模拟的生活情境之中,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而且学有成效。
2.将识字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游戏相结合
爱玩是孩子的天性。美国教育家卡罗琳说:“孩子们的工作就是游戏,在游戏中激发他们的思维是他们最愿意接受的。”游戏是激发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的一剂良方,尤其是一些挑战性、展示性的游戏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送字回家”“字卡捉迷藏”“摘苹果”“找朋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行之有效的游戏活动。一位教师在执教《日月明》一课时,充分利用媒体将识字的过程由易到难设计了一系列的“闯关游戏”——“搭桥过河”“走出迷宫”“寻找宝藏”“接力传宝”。在这系列游戏过程中,教师也完成了“带拼音识记—去掉拼音识记—借助儿歌识记—脱离儿歌识记—在常用词中识记—在生活场景中识记”的识字目标,在游戏活动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都被点燃。
3.将识字教学与学生的自主探究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这就表明,要给学生创造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我展示的机会。例如,部编版教材的“语文园地”中安排了多次“我的发现”栏目,意在鼓励学生发现汉字的构字规律,以提高识字效率,发展识字能力,同时也在传递着一种理念——让学生学会自主发展、主动探究。当学生有自己的发现时,教师要毫不吝啬地给予其赞赏,这会成为他继续自主探究的动力。要知道,当学生向全班宣布自己的发现时,其内心的激动根本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就是孩子的心理世界,你给他的自主探究的机会越多,他的潜能越能得到开发,而他的学习兴趣越能得到激发。
三、渗透多元的识字方法,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从形式上潜移默化地渗透了多种识字方法:韵语识字、看图识字、字理识字、对对子识字、对比识字、归类识字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特点随课进行识字方法的渗透,而一些常用的、能够渗透汉字文化的、有利于学生思维发展的方法一定要落到实处。
1.字理识字
汉字的起源、演变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汉字作为一种“以形表意”的文字,每一个字音、字形甚至是一个构字的部件都反应着远古先民生活的印记,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因。字理识字可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习汉字的兴趣。部编教材从一年级上册《日月水火》的象形字到《日月明》的会意字,再到一年级下册《小青蛙》中的形声字,都是进行字理识字的典型范例,教师应当引领学生通过追溯汉字的起源、了解汉字的演变,让学生感受汉字的神奇与美丽,培养其亲近母语、热爱汉字的情怀。但并不是所有的生字都适合讲解字理,教师要精心选择,防止过度讲解。
2.归类识字
归类识字有利于学生发现构字规律,提高识字效率。部编版教材安排了许多归类识字的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五”中“我的发现”安排了“花、草、莲、萍”“树、林、桃、桥”两组;“语文园地七”安排了“明、晚、昨、时”“妈、奶、姐、妹”两组;在一年级下册《操场上》又安排了提手旁和足字旁两类字……针对这些内容的教学,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从字形上识记,更要从字理上探究规律,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效率。
3.比较识字
汉字中有许多同音字和形近字,对于这类汉字,在教学时要注意比较,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不同、探究规律。例如,教学《小青蛙》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情、请、清、晴、睛”的比较,引导学生发现形声字“形旁表意”的特点。再如,教学《日月明》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尘”和“尖”进行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进一步领悟会意字的特点。
4.联系语境识字
低年级学生的识字量还不能满足他们阅读的需要,因此联系语境猜读,应该成为他们必备的能力。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上册《小蜗牛》以及下册《咕咚》《小壁虎借尾巴》都是没有全文注音的课文,有些生字就是让学生通过看图、联系语境以及已有的识字经验去“猜读”。这类识字的教学要让学生在课上交流自己的“猜读方法”,“得法于课内”才能“得益于课外”。
当然,还有其他独特的识字方法,比如“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编字谜”等。但教师要杜绝乱讲汉字的现象。例如,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记住“暖”字,编出了“一个小朋友在太阳底下吃鸡爪”的所谓“情境”,这样识字虽然在一时是有效的,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识记汉字,但长此以往,对发展学生思维、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不利的。
四、拓宽识字的学习空间,架通文字与生活的桥梁
汉字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教学要注意儿童的心理特点,将学生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利用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部编教材安排有许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识字内容。比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四”的“展示台”中“我从作业本上认识了很多同学的名字”,“语文园地六”的“展示台”中“我在路上认识了这些字,你呢?”再如,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中的“展示台”中有“我在食品包装袋上认识了这些字”,“我在课程表上认识了这些字”。这些内容的安排并不止于让学生认识这几个字,而是要传递一种意识——生活是学生学习汉字的广阔空间。因此,教师要多给学生搭建展示识字成果的平台,架起识字与生活的桥梁。例如,有的教师在班级开展了“我在生活中认识的字”系列交流活动课,包括“街道名称篇”“食品袋篇”“公交站牌篇”“书名篇”。活动课上,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把街上的路牌、食品袋、公交站牌等拍成照片,有的学生利用课件展示,有的学生利用小报展示,班级的“照片墙”也每月更换。这样的系列活动激发了学生在生活中识字的热情,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留心观察生活的好习惯,使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也极大地提高了识字的效率。
总而言之,识字教学要与文化相通、与思维共生、与阅读与表达联结、与学生的生活共融,这样才能让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同时,感受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得到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并为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打下扎实的基础。
郭乐静.部编教材识字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