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犇、逩)
、
(甲骨文);
、
(金文);
(小篆)。
金文奔字由一个“夭”字和三个“止”组成。夭是一个甩臂奔跑的人形,下面加上三个止(即脚)表示很多人一起奔跑。石鼓文奔字由三个夭和三个止组成,正是众人奔走的真实写照。所以,奔的本义是众人奔走,引申为快跑、急走、逃亡等义。后来由于形近讹误,小篆奔字天下面的三只脚(止)变成三丛草(卉)。这样,众人奔走的奔就变成一个人在草上飞走了。
另:
会意字。金文上边是前倾甩手快跑的人形,下边是三止(脚),用脚印连连,会快跑之意。篆文变为从夭,从卉。隶变后楷书写作奔。异体作犇,从三牛会意。表朝向之义时也写作逩。如今皆作奔。
《说文·夭部》:“奔,走也。从夭,贲省声。“析形不确。本义为快跑。
奔,本义指①快跑:夫子~逸绝尘。用作名词又指奔马:虽乘~御风,不以(似)疾也。又特指②逃跑,流亡:孟子反(人名)不伐(夸耀),~而殿;晋灭虢,虢公丑~京师。又特指③男女私奔:文君夜亡~相如。又读bèn,引申指④朝着确定的目标急走,投向:径~王二哥茶房前来;投~。又引申指⑤接近:都快~四十的人了。
奔,如今既可单用,也可作偏旁。不是《说文》部首。现今归入大部。凡从奔取义的字皆与朝确定的目标急跑等义有关。
以奔作声兼义符的字有:逩、锛。
以奔作声符的字有:倴。